新闻> 股市新闻> 正文

以公司名义购房“泛滥”监管清查违规涉房贷款

来宾日报 2018-05-16 10:28 大字

资料图片

李静,某上海小企业主,小有资产,爱好理财,对各类投资富有极大的兴趣。在房价高涨的当下,上海房产便是其眼中的热门投资项目。不过,可惜的是,在上海,她属于限购人群。

李静从网上看到,以公司名义买房,可绕开“限购”。心动之下,李静多方打听详细操作方式,最终从友人处得知了一种注册“空壳公司”购房的方式。注册一家空壳公司→用名下其他公司为空壳公司做担保→空壳公司从银行获得一笔授信→全款买房。简单四步,绕过限购,“曲线买房”,而以空壳公司贷款买房还可便于后期资产转让。

不过,李静告诉记者,她还是时机选晚了。银行对公贷款经理对她说,目前这种做法暂时行不通了,监管层已关注到这类风险,相关人士近日正进驻银行逐笔“清查”这类贷款合同。

就“清查”说法,《国际金融报》记者也向沪上银行人士进行了求证,并得到了某沪上银行风控部人士的确认。

“曲线购房”大行其道

近年来,房地产调控不断升级,但人们买房发财暴富的念头却未曾湮灭:不管是微信群、公众号,还是微博、论坛等网络平台,甚至是一些知识付费平台,“在哪买房”“买哪个片区的房”“如何破限购限贷”“怎样最大化地利用债务杠杆”等问题仍然是讨论最热的话题。

大众似乎早已形成了“固定思维”:楼市调控没用、越调控越涨、房价永远涨、货币每年都大幅贬值、买到就是赚到……逮住机会赶紧买房上车,哪怕是高成本、高杠杆。

在这种认知下,大家都在想尽办法“曲线购房”。其中,以公司名义购房便是常用的手段之一。

记者注意到,最近,以公司名义买房的现象似乎变得常见起来。

在采访多位业内人士后,记者了解到,以公司名义买房,房子就是公司的固定资产。若以存续已久且有正常经营业务的公司名义购房,虽然可以避开限购,但是会有资产混同,公司财产和个人财产不分的风险,给后续资产转让、出售带来许多麻烦;与此同时,在房产转让时,如果将房产转到个人名义的话,费用会相对较高。而以空壳公司的名义买房,在转让时,可通过股权转让的方式,节省部分税费。

但是,银行会给空壳公司贷款吗?这种方法可操作性如何呢?上海某新楼盘销售人员也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采用上述方式,只需提供法人代表、公司委托书、企业纳税证明,只需20余天的周期,就能正常贷款购房。

警惕合规风险

那么,这种操作合规吗?

交通银行首席银行分析师许文兵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监管方面目前没有出台对应的条款,从法律层面来说,银行的上述操作本身是不违规的。但在日常监管中,监管部门会查贷款公司流水以及贷款资金流向,如果以其他理由贷取的款项最终被用于购买商业住房,将会有合规风险。

从去年下半年以来,监管部门严查消费贷违规进入楼市、股市,不少银行都因为“贷后管理不到位,导致个人消费贷款被挪用”“贷款三查制度不到位”等原因屡屡被罚。而今年,监管力度丝毫不减,据相关媒体不完全统计,仅今年第一季度,就有十余张罚单涉及房贷业务。

此外,还有银行人士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今年以来,监管部门还严查信用卡资金违规进入楼市、股市现象,开起罚单也是毫不手软。

对此,融360房贷分析师汤传尧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则表示,银行是否免于处罚,很大程度上跟贷款能否及时还清有关。

实际上,监管方面已经注意到此类风险。沪上某银行风控部人士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近期监管部门相关人士正进驻其所在银行逐笔“清查”这类贷款合同。(据新华网)

新闻推荐

A股首批234只个股 将纳入MSCI指数体系

根据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公司(MSCI)14日公布的半年度指数调整结果,首批234只中国A股将被纳入MSCI指数体系。根据当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