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金术士》的单向度缺陷

澎湃新闻 2019-10-29 10:22 大字

《炼金术士》的英译本

好多年前,我买了保罗·科埃略的《炼金术士》的英译本(The Alchemist),推荐给女儿阅读。她读了没读,我不太清楚。日前整理书架,看到此书仍存留我处,便随手拿来翻阅,首页上短小的开场白吸引我读了下去。作者从美少年纳西斯自恋湖中倒影,落水化为水仙花的神话故事讲起,紧接着杜撰了几行有趣的续篇。现转译如下:

纳西斯死后,森林女神们赶到湖边,发现湖里的淡水已化为一汪咸涩的泪水。

女神们问湖:“你哭什么呀?”

湖答曰:“我哭纳西斯呀。”

女神们说:“哦,难怪你哭他呢,我们一直在林中追逐他而望尘莫及,你却能近    睹他的美容。”

 “然而……纳西斯美吗?”湖问。

女神们说:“谁能比你更知晓呢?不管怎么说,他每天总是趴在你的岸边顾影自怜    呀!”

湖沉默了半晌,然后说:“我是在哭纳西斯,但我从未注意到他多么美。我之所以    哭丧,是因为每当他趴在我的岸边,我能从他的眼底看到我自己美丽的倒影。”   

这则开场白似乎意在讽刺世人大都只对自己着迷,都倾心关注自己在他人眼中可亲可爱的形象,浑不知天地万类之恢弘丰饶。此类沾沾自喜者终其一生,活于目光短浅,死于偏狭的我执。我们在“脸书”和“微信”上频频发帖与互相点赞,是不是也有点互为湖水,自观自赏的成分?会不会有朝一日,让手机荧屏吸引到濒临落水的地步?正是在这一点感悟激发下,我快速读完了这册一百六十四页不长不短的小说。

读后却发现,开场白的寓意在某种程度上正好对本书的主题——也就是作者所倡导的“个人传奇”(Personal Legend)——构成了微妙的反讽。全书讲的是牧羊少年圣地亚哥寻宝的故事。少年曾在神学院接受教育,父母本指望他做个神父,他却想过牧羊生涯,逐水草而游走四方,于是拿父亲给他的几块金币买了羊群,浪迹安达露西亚。有天他游荡到一座废弃的教堂寄宿,夜里做了个怪梦,梦中得到寻宝的启示。怀着破解此征兆之谜的疑虑,他问卜吉普赛卦婆,卦婆告知他可在金字塔下觅得此宝藏。随后他又受到一智慧老人的教诲和激励,遂卖掉羊群,立志渡海到非洲,去金字塔下实现他的个人传奇。不幸中途受骗,丢失旅资,不得不在一水晶店打工一年。待挣够了旅资,便随商队入撒哈拉沙漠,克服重重障碍,最后在一炼金术士指引下抵达金字塔下。在所谓的藏宝处并没找到宝藏,还差点死于众流浪汉之手。

但寻宝之旅并没就此收场,简短的尾声与开场白在结构上形成微妙的对应。少年两手空空返回他产生寻宝梦想的出发点——那座废弃的教堂,最终在法国梧桐树下意外发掘出丰富的宝藏。真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卦婆和老人的预测全都落空,反倒是抢劫了少年黄金的流浪汉胡诌的旧梦给他点准了穴位。这个圆梦的结局颇让人感到突兀,好像是为制造跌宕起伏的效果,故作了一个峰回路转的收场。也许就作者的立意来说,是要固执地告诉读者,结局正好证明了有志者事竟成的要旨,同时也暗合了书中众多警句宣教的道理。比如:“好人必逢好事”;“结局总是皆大欢喜,否则就不是结局”;“上帝绝不会让你碰到你把握不住的事情”等等。不可否认,这些一根筋铺陈正能量的宣教是有其一定的励志成分,但至多也仅及童话故事惩恶扬善的水平,对少年读者多少会起到正面引导的作用。正是基于这一因素,父母或学校多推荐孩子阅读此书。但对成人读者,特别是对已有了个人独立见解,能够自觉地从多元价值的角度透视所读书籍的读者,就不难看出此类寓意性作品固有的缺陷了。

寓意性作品的叙事是单向度的,人物是扁平的,故事情节是言在于此,而意在于彼的,并无现不尽之意于言外的效果。讲述少年克服重重障碍,终于寻得梦中宝藏,就是要印证书中反复灌输给读者的基本信息:“当你想要某种东西的时候,整个宇宙都会协力助你实现。”按照智慧老人和炼金术士对少年的教诲,每个人从少年时代就应有自己的梦想,努力去实现它的过程,即完成所谓的“个人传奇”。一个立志实现其梦想的人掌握了“世界语言”(the Language of the World),即可感应 “上帝的心灵”(Soul of God),从而完善自己的心灵,遇事总能逢凶化吉。例如如牧羊少年深入沙漠后为野蛮部落所擒,在即将被他们处死之际,按酋长要求,完成了呼唤大风劲吹的壮举,才逃过一劫,得以获释,继续他的寻宝之旅。此类通过智慧老人和炼金术士,以及作者自己插入的教诲性议论充斥全书,其中的很多论断都经不起推敲。比如这句被某些读者奉为格言的话,就有难免自相矛盾之嫌弃。炼金术士教导少年说:“铅、铜和铁各有其自身的传奇有待完成,任何人若受到他者个人传奇的干扰,便完成不了他的个人传奇。”自相矛盾的是,炼金术士却用铅炼出了真金,并送给少年一份。铅的命运既然就是铅,又为什么会让炼金术士炼成金呢?本书不以主角牧羊少年命名,却以配角炼金术士命名,就是要突出该书寻宝意识的导向。术士的另一句格言也明显在逻辑上不通,他说:“任何发生一次的事情,就再也不会发生。但发生了两次的事情必会发生第三次。”既然任何事情只能发生一次,何以又有一而再,再而三的事情接连发生呢?这后一个肯定的命题显然是他对少年在金字塔下遭难的警告。少年卖羊所得的旅资先是被骗子骗去,在水晶店挣得的旅资又被野蛮部落没收,炼金术士赠给他的一份真金最后在金字塔下被流浪汉抢走。三次舍财正好验证了此话。那么发生了一次就再也发生不了的事情到底是什么,书中并无明显的事例。

据我手中1998年出版的英译本作者简介所说,也就是在距今二十多年前,此书已译为四十一种语言,行销一百一十七个国家,销量达两千三百万册,荣登当今世界上最畅销读物之列。甚至有人预测,科埃略可得诺贝尔文学奖。畅销书通常都少不了商业炒作的成分,也难免有其通俗而媚俗的导向。至于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其实有不少都在初版时是阳春白雪,和者盖寡,往往埋没多年后,一朝获奖才突然畅销起来。我翻阅完这本畅销书,觉得乏味,也没受到丝毫感染,更不认同它的导向。因对其何以如此畅销,心怀好奇,便上网搜索了普通读者的反应,想看一下它对广大受众的影响到底如何。浏览之后,发现中美读者的反应有明显的差异。豆瓣网上的中译本,读者给五星和四星的占绝大多数,三星的很少,二星或一星几乎没有。读者均表示有积极的励志作用,但罕有人长篇大论,深入评析,大都是连篇累牍,摘录书中警句,作为可反复诵读的格言一股脑罗列出来。反观英文读者,五星、四星的评分尽管占多数,但差评至少占三分之一,给二星、一星者随处可见,其中尤以女性读者为多。

《炼金术士》的中译本

对比结果,差异明显很大。中文读者多倾向随大流,缺乏出格的个人见解,都一味顺着名人好评和广告话语的诱导一致表态,实在看不出什么新颖的见解值得在此一提。但不少英文读者却能够以批判的、怀疑的、多元价值的眼光来检讨名人好评和广告话语,作出逆向思维的发言。特别是年轻的女性读者,多表现出各自明确的性别意识,指出了作者的性别歧视立场,因而判定该书是一部专门为年轻男子所写的励志书,对书中作为调味花边的爱情插曲尤为不满。圣地亚哥在沙漠绿洲邂逅的Fatima是书中唯一勉强可算作人物的女性。少年对Fatima一见钟情,两个人并无任何情人之间交往过程的细节,男方仅以目注视女方,女方即微笑回应,过去和将来此刻都不复存在,“世界语言”立即发挥了沟通“世界心灵”的作用。就在这命运之手成全此艳遇的一刻,两个邂逅相逢者便豁然心心相印了。他向她讲述他寻宝的梦想,并向她求婚,她应声以身相许,而且向他表白,她是他梦想的一部分,是他的个人传奇的一部分。而男方个人的寻宝之梦则是他人生的使命,Fatima的爱情仅附属于此使命而已。按照科埃略的说法,“爱情从不阻止男人去实现他的个人传奇,如果阻止,那就不是真正的爱情”。Fatima于是表示,她同意并勉励他继续寻宝远游,甘愿矢志在原地守望,等待他寻得宝藏后返回成婚,即使等不到他返回的一日,她也要守寡下去。有位女性读者发表批评说,科埃略笔下的女性没有自己的个人传奇,也无梦可寻,她被描述为男人的宝贝,甚至连被嘉许为拥有各自传奇的铜和铅都不如,铅还会经炼金术士之手进化为黄金。

我之所以特别指出寓意性作品的单向度缺陷,是基于科埃略奢谈的愿望及其梦想的宝藏均被限定为正面的、可赞许的事物,似乎只要你立志寻梦,最终都会如愿以偿,得到的都是幸福美满,事业成功。但实际上事物是多面的,人心是叵测的,现实是复杂的,宇宙是变幻莫测的。孔子活到七十岁,才敢说自己刚修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这个“矩”就是对一个人“想要的某种东西”所设定的道德的、法律的和常识的等种种规则的限定。比较而言,人心中的贪欲、妄想和俗念实际上远远多于美好崇高的理想,外在世界如果真的像糊涂的父母溺爱孩子那样协力帮助那些负面的愿望心想事成,世界就整个乱套了。现实地看问题,宇宙不但不协助世人实现他们的愿望,反而在处处限制他们的自由。只是随着人类发现和掌握了自然的某些规律,克服了自然对人类生存的某些限定和束缚,在某些领域,人类才得以从必然王国飞越到自由王国,才借助自然的动力发展增进了人的能力,实现了人的很多梦想,完成了人类的传奇。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才谈得上宇宙协力助人实现愿望的成分,也只有在此现存的条件下,个人才得以完成他的“个人传奇”。

牧羊少年的寻宝之旅则是固执的、自私的、蛮干的、神差鬼使的、莫名其妙和异想天开的。如果他真的爱Fatima,他的寻宝之旅就该在那块沙漠绿洲圆满终止;如果他在金字塔下已得到惨痛的教训,就该返回安达露西亚,再度其牧羊生涯。此类寻宝探险的故事其实是西方传奇故事的老生常谈,本书导向的寻宝意识与其说隐喻了什么理想化的愿景,不如说它在很大的程度上直喻了幸运发财的欲望。科埃略拐弯抹角,增补了那个圆梦的结尾,就是要稍作延宕后,最终满足读者的期待。俗人想发财,文人好成名,官员盼晋升,这种以为一切都会在满怀希望中水到渠成,却并不担心自己行为后果的想法其实是非常危险的。由此而造成危害的事例不胜枚举,我就不必在此一一罗列了。我之所以说本书的开场白形成了对尾声的反讽,是因为通观全书,最后才发现,作者既然以纳西斯自恋落水和湖哭丧它丧失自我欣赏的镜子来嘲讽世人的我执,却转而赞许牧羊少年不顾一切,盲目寻宝的自我专注,不正是比单纯的顾影自怜更有害的偏执吗?

我们的命运既得益于树立正确的目标和勤奋进取,也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到出身、家境和个人能力以及种种偶然机遇的限制,不可能仅靠你立志梦想什么,就会寻梦成功。有位英文读者对书中那些大而无当的许诺和玄虚的高论加以纠正说:“就我的经验来说,很多人宁可选择调整、妥协,甚至“放弃”自己的梦想,结果却发现生活赋予了他们更好的东西,或者他们会有新的、更好的梦想,会走上提供更大智慧的道路。”立志很重要,寻梦也很美好,但应该根据各自的能力和条件,并随着境遇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以期平稳着陆到自己适得其所的地方。

至此我也想通了女儿没拿走这本书的个中原因。她大概翻了几页,读不进去,或者读完了,却不感兴趣,于是把我送给她的礼物又退还给我。

新闻推荐

神奇的化石

成都草堂小学西区分校五年级六班陈一鸣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坐落在美丽的塞纳河畔,远远望去,非常宏伟壮观。据爸爸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