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世间的行路人 读《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
■彭忠富
法国《世界报》曾评论道,“余华可以说是现代中国的巴尔扎克。”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巴尔扎克塑造的葛朗台、高老头等人物早就家喻户晓。作为一个以小说见长的当代作家,余华先后创作了《活着》等作品,通过余福贵、许三观等底层人物的命运起伏,细致入微地梳理了中国近现代历史,让我们看到了苦难、屈辱和希望。余华曾坦言:“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种真实。”
在随笔《一个记忆又回来了》中,1960年出生的余华谈到了自己创作此类小说的缘由,“我觉得是自己成长的经历,决定了我在1980年代写下那么多的血腥和暴力。”余华最新出版的散文集《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分为《一个记忆回来了》《文学·音乐·旅行》等三部分,收录了《我的第一份工作》等数十篇文章,从中可见到真实的余华,走进他的“文学白日梦”,了解其三十余年的创作历程。如果说余华的小说是享誉世界的伟大作品,那么散文则更加体现了他的艺术思想,最接近现实生活中的余华。
本书是余华的散文经典,包含对往事的追忆,对文学和音乐的感悟,旅行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对整个社会和历史的深思。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也没有一种生活是不值得的,所有的生活都充满了财富,只不过看你开采了还是没有开采。余华善于剖析在日常生活表象下隐藏的社会病灶,对我们所处的时代进行由外而内深刻反省。正如余华所说:“这就是我的写作,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出发,经过政治、历史、经济、社会、体育、文化、情感、欲望、隐私等等,然后再回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在《录像带电影》中,余华谈到了1988年在鲁迅文学院上学期间,跟朋友看录像带电影的情况。跟当时的主流电影相比,这些不知从什么渠道得到的国外电影,让余华看到了电影艺术的正常叙事方式和表达。“这些电影还没有翻译,我们不知道里面的人物在说些什么,模糊的画面上还经常出现录像带破损后的闪亮条纹。我们仍然全神贯注,猜测着里面的情节,对某些画面赞叹不已。”这些聚焦于人性善恶的电影,被余华誉为“真正的电影”。所幸,现在这些电影我们都能看到了。其实除了电影,音乐、文学甚至美术等艺术形式也经历了这样的曲折。
除了个人成长、工作经历和家庭生活,余华也谈到了对一些作家和作品的看法,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余华的艺术思想。余华曾经对川端康成和卡夫卡非常迷恋,他认为“川端康成过于沉湎在自然的景色和女人的肌肤的光泽之中。卡夫卡则始终听任他的思想使唤。因此作为小说家来说,他们显然没有福克纳来得完善。无论是川端康成,还是卡夫卡,他们都是极端个人主义的作家。他们的感受都是纯粹个人化的,他们感受的惊人之处也在于此。”余华认为做一个作家不难,只要认识一些字,会写一些字就足够了,有文化的人能成为作家,没文化的人也能成为作家。
我们都是世间的行路人,愿我们都像余华一样,在孤独中照见自我,与丰盈的灵魂相遇,从而遇见生命中的幸福与美好。
新闻推荐
据法国气象部门预报,法国大部分地区自上周日晚间起迎来新一轮高温天气,预计将持续一周。新华社发(法布里斯·桑佩尔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