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媒体的聒噪与推动之下,如今“伪精致”变成了一种潮流 朋友圈的“精致”生活,没那么精致

半岛都市报 2019-06-13 01:55 大字

精致”是一个形容词和褒义词,但不知从何时起,变成了束缚年轻人生活细节的无形枷锁。

明明扫帚就可以解决,一定要用吸尘器,还一定得是戴森的;吃完牛油果又要吃藜麦,要不是为了拍照,谁都知道吃不饱;上班一定要杯星巴克,小蓝杯可不够体面;月薪5000,但100块钱一张的面膜用起来毫不心疼,为了发朋友圈,值!

但你发的朋友圈,真的是你的生活吗?

年轻人“面子”凌驾于“票子”

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指出,人们购买物品不只是“当作工具来使用”,同时也是“当作舒适和优越等要素来耍弄”。说白了就是用商品证明自己的消费能力。

有消费调查显示,90后在借贷市场上的占比高达49.31%,在亚洲同龄人中排第一。不仅如此,这其中有29.6%的人使用消费贷款,就是为了偿还其他贷款。

数据暴露出当下部分年轻人“面子”凌驾于“票子”之上的尴尬现实:过度追逐所谓“品质生活”,掏空身心。

像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中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为了参加上流社会舞会,借了一条钻石项链。不幸的是,舞会结束后项链丢失了。为偿还债务,她节衣缩食,整整劳苦了十年。讽刺的是,最后她才得知,所谓的钻石项链其实是假的。为了一瞬间的耀眼,玛蒂尔德付出了十年的代价。

追求精致生活当然无可厚非,但有时候,代价有点让人承受不起。

无奈的是,如今“伪精致”变成了一种潮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披上了“伪精致”的华丽外套。

有的是为了合群重金“买单”,好像自己的生活不够精致,就会追不上同龄人的流行节奏。此外,还与当下年轻人的内心孤独有关,他们多是独生子女,更愿意为满足内心感受而任性消费。

消费主义正在消解简朴主义

不得不说的是,除了年轻人心理层面上的“假装合群”症状与孤独感,两种亟待纠偏的潮流,也在这种“伪精致”上推波助澜着。

一是信用透支被热捧。多年前,就有人经常用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买房的故事来忽悠,说要提前消费、要借贷消费,弄得量入而出过日子好像是种耻辱。几张信用卡、几家网贷平台,让这代年轻人的日子过得“潇洒惬意”。最后的结果是加速了全社会储蓄率的下降、家庭债务急速上升。

二是消费主义正盛行。作为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消费的作用毋庸置疑。不过,咖啡店“全武行”抢猫爪杯、服装店争抢一件联名T恤,寄寓其间的消费主义,显然早已超越经济学的消费概念,而成为社会文化的一种思潮。这些年来,在商业消费文化的鼓吹与怂恿之下,在自媒体的聒噪与推动之下,纸醉金迷的消费主义正在消解经济适用的简朴主义。

但以物质和外在作为标准,不会有尽头。真正的精致,是用自己对生活的热情,精心呵护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内心真正充实丰富的人,即使脱离了昂贵的物质,也可以过得美好。最美的精致,不是装点了多少奢侈品,而是一种严要求、不将就的生活态度。据新华社

新闻推荐

法国举办第二届汉语水平考试留学就业展

新华社巴黎6月8日电(记者陈晨)法国第二届汉语水平考试(HSK)留学就业展8日在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开幕,吸引汉语学习者、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