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好读书
李亚坤 读书自然是不分年龄的,但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在年少和步入老年阶段,读书的人群远比中年人多。这一点,稍稍留意一下身边的书店和图书馆就可得出结论。中年人群阅书量少,一个似乎无可厚非的理由是,上有老下有小,工作压力大,哪还有闲情逸致读书?还有一种通俗直白的说辞:忙着挣钱呢!这样一来,俨然为读书设置了前提——要么有闲,要么有钱。有了这道门槛,读书似乎成了很多人心中向往的诗和远方。
不知哪位先哲曾经说过,人生寂寞好读书。这句话本是正解,但现实情形却大相径庭。但凡人只要有法子靠实际的交往和行动排遣寂寞,他就不肯求诸书本。只有到了人生的逆境,被剥夺了靠交往和行动排遣寂寞的机会,或是遇到了靠交往和行动都排遣不了的寂寞,才会去读书。你看,不是出于真正的喜爱乃至偏爱而读书,一个人一生中寂寞有时,读书自然也随之有时,不能持久。
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有句名言:大半的人在二十岁或者三十岁就死了,因为一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变成了自己的影子。以后的生命不过是用来模仿自己的,把以前年轻时代曾经说过的,曾经做过的,曾经想过的,曾经喜欢的,一天天地重复,而且重复的方式还越来越机械,越来越荒腔走板。这句话道出了精神生活的普遍平庸化——信仰生活的失落,情感生活的缩减,和文化生活的粗鄙。实话说,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求医问药”似的自问自答:如果坚持读书,绝不至于此吧。
古人有“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之说,可以理解为,少年读书在趣,老年读书在味,中年读书则在趣、味、理兼得。
想起一个文友。那天,两人小酌,也许是几杯薄酒下肚,他的语速比平时略慢,说起话来有种字斟句酌的意味。他说了一句话,令人记忆犹新,原话是:人生一路走来,至今觉得做得最对的一件事,就是还能坚持读书。然后他讲述自己读书的心理历程,幼时家穷,在乡村,无书可读,偶尔得到一本读物,便如获至宝。但因为年龄小,读的是快意,不求甚解。那时他就有个梦想:长大后,有个稳定的工作,读尽可能多的书。
关于读书,文友坦言自己是个领悟力很晚的人,就好比听戏,图的都是热闹,稍稍开始懂得门道,还是近年来才有的感觉。但他觉得这样也挺好,一只笨鸟,资质有限,飞不高,飞不远,只要不自甘堕落、自暴自弃,慢慢练习,总能在长情的文字里自我欢喜。自卑当然也是有的。他身边不乏那种“早熟”的人,为人处世都很老练、成熟,他很是羡慕,觉得自己怎么就那么不开窍呢?后来,他慢慢发现,那些早熟的人,只是早熟而已,十年前二十年前,他们是那副模样,十年后二十年后,依然还是那副模样,只是脸上多了沧桑。而他由懵懂、不解世情,慢慢地觉得眼前的世界渐渐清晰,这自然有年龄、阅历的因素,但其中肯定也不乏读书的积极因素。
在当下,肩着现实的重负写理想,怀着沧桑的心情谈风月的人很少了,他算是芸芸众生中比较特别的一个。其实,我们身边也不乏原本可以通过继续读书深造大有作为的人,但许多人为了提高所谓生活品质而忙于工作,忽视了生活品质并不限于物质,以致于蹉跎半生,原地打转。
在物质生活丰盈的时代,给家保留一个书房,给读书保留一个位置,不仅仅是怀念,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坚持和追求!
人到中年好读书。
新闻推荐
据澳洲网报道,西澳一对夫妻5年前在法国花费50万澳元购买了一栋300年历史的老城堡,现如今这对夫妻依旧在对这栋城堡进行修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