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画闲言】“和离职同事聚餐遭辞”缘于权利失衡
得知公司一位同事离职并且要离开浙江杭州,几个在职员工和已经离职了的小伙伴就难得聚在一起吃了顿散伙饭发了个朋友圈。公司老板看到状态后就莫名其妙地在他们公司群里喊了句,让参与聚餐的在职人员主动递交辞职报告。(7月1日《钱江晚报》)
千姿百态的社会流动,让这个世界更有生机与活力;虽然员工在职场里流动也是一种正常现象,但不少老板却难以理性、平和地面对。作为一种业缘群体,同事之间不仅在工作上有交集,在工作之余也会有一些接触;在职员工和离职员工聚餐送别作为一种人之常情,却面临着老板的规训与惩罚,根源在于老板与员工之间的权利失衡。
一些老板之所以对离职员工心存芥蒂,固然有雇佣关系存续期间的矛盾、离职过程中可能存在纠纷与冲突等因素,也和离职员工被污名化密不可分——离职员工被先入为主地认定为对企业缺乏归属感与认同感,对老板不够忠心;将离职员工打入另册,对他们进行矮化和污名化,将他们从正常的人、完整的人降级为被贬低的人,赋予其某种不光彩的色彩。
在一个盛行符号互动的时代里,在职员工和离职员工聚餐引发了老板的“胡思乱想”。一个习惯戴着“有色眼镜”看待离职员工的老板,自然会对在职员工与离职员工的聚餐产生情绪问题。原本是同事之间正常的社会交往,却被老板解读为“勾肩搭背”“沆瀣一气”。
在傲娇的老板看来,在职员工应该和他同心同德,对离职员工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无情”;在职员工与离职员工其乐融融地聚餐不仅刺激到了老板,也可能会对其他员工造成心理影响,老板自然要“杀鸡吓猴”,以表明自己对待离职员工决绝的立场和厌弃的姿态。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了“文化资本”这一概念,即那些非正式的人际交往技巧、习惯、态度、语言风格、教育素质、品位与生活方式,也在决定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有些老板或许并不缺乏财富,却缺乏文化资本。不论是想追求“更上一层楼”,还是为更好地照顾家庭,抑或对现状不满意,离职作为员工一种正当的选择,需要多一些理解与尊重;生硬、冰冷地对待离职员工并对在职员工进行株连式惩罚,见证了当事老板的格局的狭小与品位的苍白。
不把契约关系当一回事,解雇员工背离程序正义,缘于劳资双方的权利失衡。不怕招不来员工的老板,拥有了“不怕员工走”的底气;“我的地盘听我的”“我想怎样就怎样”,老板的“孤芳自赏”,显然需要念念“紧箍咒”。一个旨在让“劳动更有价值,劳动者更有尊严”的社会,只有让尊重契约、敬畏规则落到实处,才能让劳动者更有安全感、获得感与幸福感。杨朝清/文美堂漫画/图
新闻推荐
34岁的莎布丽娜·库伊德(左)和40岁的乌伊塞·穆都尼(右)2017年9月在伦敦发生的一起寄宿女生遇害案曾轰动一时,一对法国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