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书?非病不能读

日照日报 2018-01-21 01:25 大字

刘贤纲

二百多年前,有位叫德梅斯特的法国青年军官,因违犯军纪,被罚禁闭在家中42天。他在这42天里足不出户,潜心读书、思考,并写了一本叫《在自己的房间里旅行》的书,因此一举成名。

十几年前,我也遇上了类似于被罚禁闭的好事——— 我生病了,被主治医师收到病房里,住院32天。在这漫长的32天里,很遗憾,我才疏学浅,没能写出点什么来,但好在读了不少书,包括那本《在自己的房间里旅行》,遂生发“书非病不能读”的感叹。

对于许多笃信“人生不如一行波德莱尔的诗”(芥川龙之介语)的人来说,老是抽不出足够宽裕的时间来读书实乃人生之大不幸。学校里的读书时光匆匆流逝,“纸上得来终觉浅”,及至走向社会,琐事纷至沓来,你忙忙碌碌无暇他顾,待老之将至,你会蓦然觉得“书到用时方恨少”。

也许,你的藏书倒是不少,但徒有其表,大部分时间束之高阁、任由尘封。难道真的是“书非借不能读”吗?好吧,赶紧去图书馆借一本。读不到三分之一,一个月的借阅期就到了,赶紧续借或是再借一本,然后……总之,你就是静不下心来读一本书。那个古训失灵了。

鲁迅训导说:“时间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工作期间,你忙里偷闲,只能“读”一下电脑、手机和报刊之类,还要不时向老板和顶头上司可能出现的地方瞟上一眼,力避不务正业之嫌。在家中,你挤出的读书时间十有八九是建立在配偶承担大部分家务的基础之上的,但通常情况下,这个基础并不牢固,随时都会因为受害方忍无可忍、雷霆大发而土崩瓦解。要做好一件重要的事务,你必须集中一大段时间用来研究和安排——— 这是管理大师德鲁克最看重的管理原则,与毛泽东“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战略原则异曲同工。读书,是人生中的第一要务,读一本好书就像打一场歼灭战,需要足够的精力与时间。特别是要读一本你心仪已久的“厚重”的书,你真的需要一大段时间——— 最好一连数小时,甚至一连一两天。

我羡慕那些拥有大段闲暇时光的人。我提着塞满对账单的皮包来去匆匆,他们却可以仰着鼻子悠闲地聚餐、打牌、遛狗、玩手机、东游西逛,一派闲得不知要怎么好的样子。“有闲阶级”们空有大量闲暇时光,却不会用来读书,正所谓“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令我辈扼腕叹息。在我看来,不喜欢读书的人似乎脑子缺根筋,注定领略不到这个世界的精华所在。我们多数人受禀赋与环境所限,注定属于没有杰作的泛泛之辈,而像司马迁、李白、鲁迅、尼采、马克思、托尔斯泰等等才气过人的伟大著书者则属凤毛麟角,我们读他们的书,任由狭隘的头脑做做他们的“思想的跑马场”(叔本华语)并非坏事,总比沉溺于胡思乱想要好。

也许,你本来拥有读书的热情和潜质,惜乎时乖运骞,你“不幸”没有类似于上述那位军官被关禁闭的遭遇,“泯然众人矣”。

更多的一部分人是想读书而不得。休假和周末同他们基本无缘。无休无止的劳作劫持了他们。他们是社会的人质,家庭的俘虏。即便如此,不乏有人坚信“读书改变命运”——— 至少,读书可以帮他们暂时淡忘甚至摆脱困境。假设你是其中一员,你挤不出足够多的读书时间,也无缘享受到禁闭之类的美好待遇,那么,突然有一天你大病一场——— 只要不至于致命和致残——— 我就要满怀好意地恭喜你:你读书的好日子终于来了!

我时常怀念十多年前生病住院的那段美好时光。多谢一位主治医师,及时查出我身上结了一块顽石——— “你要是不想被尿活活憋死的话,你就抓紧来住院。”我喜出望外,感觉就像一个蓄谋已久的计划突然到了可以实施的阶段。拿着他开出的诊断报告(真像一份赦免书),我向公司理直气壮地请了假,然后,带上一大堆心爱之书,住进病房,关掉手机,闭门谢客。检查、手术、打针、吃药、查房,还有令人心惊胆战的医疗费,没完没了的病痛,再加上病房里人满为患,护士与病人出出进进,抱怨、呻吟、铃声、家属及亲朋好友们的安慰声,难闻的气味,有位病人突然死去……这一些,是你获取大段读书时光的同时所必须坦然面对的。但,何足挂齿!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就像恐惧、疲惫和疼痛是人质获救的必经阶段一样,至关重要的是,你突然从多年来绑架你的种种琐事里脱身而出。你脑洞大开,为书腾出一大片场地,任其纵横驰骋。

整整32天,我读了平时三年也读不完的书。直到有一天,医生突然宣布“你可以出院了”,我像挨了当头一棒,一本尚未读完的书从手中掉落。唉,美妙的时光总是难以持久!我必须硬起头皮,重回正常的“人质”生活。

博尔赫斯说,天堂就应该是图书馆的样子。我以为,只要有书可读、有书能读,则世间无处不是天堂。

新闻推荐

中欧教育文化交流项目:让学子们更好地衔接出国后的专业课程

(全媒体记者尤奇星)1月17日,2018海外高新科技人才项目对接交流会举行项目路演,来自法国的顾燕分享了中欧教育文化交流项目。中欧文化艺术教育是一个从事中外文化、教育及艺术合作交流的机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