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由“古人吃冰”说及日常生活史书写 ——读《中国日常生活史读本》 ■晓林子悦

四川政协报 2017-08-10 17:11 大字

[摘要]——读《中国日常生活史读本》 ■晓林子悦

《红楼梦》中有一处情节:宝玉挨了贾政的一顿打,口干舌燥,想喝酸梅汤。袭人伺候他倒真是体贴周到,说酸梅汤是个收敛东西,才挨了打,又不许叫喊,自然急得那热毒热血未免存在心里,倘或吃下这个去,激在心里,再弄出病来,可怎么得了?

我读到此处,就想,大观园里的酸梅汤有没有冰镇过呢?《红楼梦》第六十四回说道,宝玉素来禀赋柔脆,虽暑月不敢用冰,只以新汲井水将茶连壶浸在盆内,不时更换,取其凉意而已。这句话里的含义,冰镇冷饮应当是有的,似乎还很常用,只是不敢给宝玉胡吃。

炎炎夏日,冰镇酸梅汤可真是消暑的好物。说起来,慈禧太后也是极爱的。1900年慈禧西狩,奔至长安,要吃冰镇酸梅汤。然关中天气温热,向无存冰,御膳房计无所出。后有人谓,距城西南百余里之太白山有岩洞,深邃阴凉,内有千年不化之冰。遂得之解急。事见慈禧侄孙叶赫那拉·岳超写于1962年的《庚子—辛丑随銮纪实》。

以上叙述,或属文学片段,或属回忆瞬间,只鳞片爪,于古人吃冰的细节并未有进一步的展开。近日,我读《中国日常生活读本》,发现其中选了邱仲麟的《天然冰与明清北京的社会生活》,真是让我喜出望外,先翻了这篇细细品读。

文章提到,中国官方藏冰制度悠久。周代就设置了冰窖贮藏天然冰,并设立“凌人”官职,专门负责冰块的保存事宜。自此,历代都有窖冰的传统,且有一套严格的规矩。作者历数清代的藏冰数量,又据文人墨客的记载得窥当时凿冰、伐冰之热闹景象,写了官方用冰的情况,接着又写了民间百姓的生活。比如,“酷暑益炽,南中亦所少也。几席灼暴如火,至竟日席地,以冰沁西瓜饮之,犹流汗如雨。是日,闻都中冰厂藏冰已罄,一斤许者须京钱一千矣。”这段记载出自光绪元年(1875年),李慈铭(1829—1894)于农历七月初五的日记。寥寥数语,京城百姓饮冰消暑的画面油然眼前,兼及物候引致的冰价上涨。作者还以“冰汤与皇恩”,论述清廷统治之手腕,可谓细微处见端倪。

邱仲麟这篇文章仅数万字,虽说是论文,然非常生动。“皇家历史”“精英历史”长期占据中国历史书写的主流。以中国二十五史为例,尽写帝王将相,难见平常百姓。这些历史通常以政治斗争、经济发展、思想演变等为内容,对物质文化和“人”的活动多有忽视。如此的结果,在历史领域,中国大多数人真正的生活就成了隐形的、模糊的图像。但事实上,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不仅活泼有趣,源远流长,更牵涉中国人最普通、最基本的生命哲学观。

全书总共6编18篇,我注意到,其中很大一部分与女性的生活史有关。比如,第一编“生育与生命周期”,第四编“性别与生活”,女性在这两编的研究中处于绝对的中心地位。其他作品,比如晚明的消费文化,也不时闪现女性的身影。关于传统中国的女性地位,尽管学者考述已多,仍颇有待商之论、待发之覆。探讨中国女性地位并非易事,其中关键之一就是要立足于对其生活的全面了解。正是在关于生育的历史考察之中,我们梳理清楚了中国女性为何在传统文化中被定位成为生殖繁衍的工具;正是在《女性之手》这样的文章里,我们看到刺绣如何成为女性掌握文化知识的主要途径。有些其他课题,比如女性的财产权、男女在生产结构中的工种差异,都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女性地位的变迁。

全书收录的文章都是原创性论文或者经典著作的节选,既有中国学人冯尔康、巫仁述、侯旭东等,也有海华中国研究学者谢和耐、白馥兰等人的作品。这些作品以物质研究为主,兼顾其他。注意考证具体的事物,分析“人”在其中的活动痕迹。衣食住行是构成论述的重点,围绕这些日常展开制度、风俗、阶层、文化等的讨论不乏亮点,呈现了生活史研究的多样途径,以及这类史学深入肌理、察幽知微的特点。

自20世纪20年代法国年鉴学派兴起之后,生活史已成为国外史学的一大主流,我们中国的生活史研究最近几年方才崭露苗头,路还很长。

新闻推荐

巴黎近郊发生冲撞军人事件 造成6人受伤

新华社巴黎8月9日电法国巴黎近郊的勒瓦卢瓦-佩雷市市政府附近9日发生一起车辆冲撞军人事件,造成6名军人受伤,其中两人伤势严重。据法国媒体报道,当天上午8时左右,一辆汽车在勒瓦卢瓦-佩雷市市政府附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