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中藏着孩子的未来
□刘爱娟
从教19年,遇到了太多全方位优秀的孩子,在与各种类型的家长接触中,我深刻感到优秀孩子的培养与他的家风密切相关。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基本价值标准和价值观,与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息息相关,有什么样的家风就会培养什么样的孩子。
营造宽松温馨的家庭氛围
俄罗斯的一位教育家说得好,如果孩子同时上两个学校,就没有什么幸福愉快可言了。但现在不少家庭把学校模式搬回家,孩子回家就读书、做作业,甚至还要加班加码,搞得孩子苦不堪言,妈妈的吼叫不绝于耳。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
家庭的教育职能,是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使孩子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思想和品德,读书学习不应是孩子在家里的主要任务。
舒适、愉快、温暖是任何一个正常家庭必须具备的特征。家庭首先是一个生活环境,是孩子生活和休憩的地方。孩子休息好了,得到了丰富的营养,就能精力充沛地投入学习。家庭当然也是一个教育环境,是孩子学做家务、学礼仪、学做人的地方。但这种教育和学校不同,没有大纲,没有计划,没有教材,而是在家庭的融融亲情中,在家长的言传身教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地进行着。因此,平等、宽松、温馨的家庭氛围,是孩子受到教养的重要条件。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孩子才能真正健康地成长。
讲大节也注意小节
人们常常把有关政策思想、理想信念、道德品质方面的问题视为“大节”,而把文明礼貌、行为习惯、言谈举止等方面的问题视为“小节”。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大节、小节,无不在孩子身上产生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做人要讲大节。应该说,绝大多数父母是能够用正确的思想引导教育子女的。但也有的家长在孩子面前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甚至发牢骚、讲怪话;有的还在家里收礼受贿,做些见不得人的事等。这都不利于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有其父必有其子”,“从孩子身上能看到父母的影子”,在讲究大节的同时,父母也要注意小节,重视自我修养,在孩子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一个人14岁以前形成的行为习惯,有时能伴随人的一生。良好的习惯使人终身受益,不良的习惯往往很难改变。初中以下的孩子有极强的可塑性,行为习惯应该从小、从身边的小节开始培养。
注意小节,还体现在父母要有开放意识,不让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如果只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就可能出现成绩越优秀的孩子越经不起考验的反常现象。有远见的父母深知孩子走出家门的好处,寒暑假游学,节假日做家务,其实培养的是核心竞争力。
树立父母的权威
许多孩子养成了天不怕地不怕的脾气性格,成了教育的突出难点。责任当然不在这些尚不懂事的孩子身上,是父母缺乏应有的教育常识,家庭没有权威。
有的家长颠倒了亲子位置,孩子成了家庭的中心,一切围绕子女转,不断助长孩子的私欲,养成孩子的娇惯、任性、蛮横的个性。这类家长当然毫无权威可言。
也有的家长对孩子的言行横竖看不顺眼,动辄打骂、处罚,滥施权力,意图在孩子面前树立威信。其实,棍棒可能使孩子暂时产生惧怕心理却不能最终折服。长久下去,还会养成孩子阳奉阴违的恶习和两面派的作风,后果不堪设想。
树立权威,一靠父母在家庭中的地位和权力,二靠父母在孩子面前的模范行动,且两者完美结合。权力和地位是暂时起作用的因素,榜样的力量、人格的力量才是长远起作用的因素。
为了教育好孩子,立家规是完全必要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规矩和要求,不仅约束孩子,父母带头实行效果一定会更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个道理在家庭中也同样适用。
发扬家庭民主、不搞家长制
父母应该热爱子女,尊重子女。少一些干预,多一些关怀;少一些压制,多一些启迪。对已经上了学的孩子,仅有物质上的满足是远远不够的,他们同样要求人格的尊重。而自尊心的伤害是最大伤害,这是目前普遍存在于中小学生中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重要根源。只有在平等民主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才会感到社会是民主的,生活是美好的。长大以后,他们就能更加热爱生活,热爱人民,平等待人,讲究民主。因此,培育和发扬家庭民主的精神,仍然是当前家风建设的重大课题。
重视和孩子的思想交流和感情交流,是发扬家庭民主的重要环节。父母应该放下架子和孩子做朋友,在他们面前敞开心扉,创造一种有话愿意在家里讲、乐意对父母讲的和谐气氛;同时也要允许孩子保留自己的秘密,才能真正形成平等、民主、温馨的家庭氛围。
父母有责任帮助子女克服缺点、纠正错误,但不能声色俱厉地指责和训斥,没完没了地数落和唠叨,否则只能引起孩子的反感、厌恶甚至逆反情绪。家长的规劝、提醒和严肃批评,都要把握好分寸和尺度,必须纠正任意打骂孩子的专制心态。
身边这些优秀孩子和家长的成功经验,让我看到了家风教育比一万个教育理论都要管用,孩子就是一面镜子,家长表现出什么样的家风,孩子就会反射出什么样的人生。
新闻推荐
这张由俄罗斯国防部新闻局3月26日提供的视频截取的图片显示,俄核动力潜艇突破北冰洋冰层浮出水面。俄罗斯海军总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