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联《战争与和平》 下联《生活与命运》

合肥晚报 2021-02-28 01:12 大字

《生活与命运》开篇就是波澜壮阔的史诗级战争场面。伏尔加河堤战壕被德国人燃为焦土的景象,在我脑海中直接被电影大片《斯大林格勒》中的镜头重合,替换,还有《兵临城下》等。

从荷马史诗开始,战争就是文学世界最沉郁雄浑的主题。一个国家和民族穿越战争的苦难与洗礼,连同其沉淀结晶的文学经典,最终融入并形成其历史文化与精神气质。俄罗斯尤其如此。反映拿破仑战争的有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反映苏俄革命的有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那么,我们难免会有这样的遗憾,反法西斯卫国战争呢?

其实,托尔斯泰出了上联,《战争与和平》;格罗斯曼早已对了下联,《生活与命运》。《生活与命运》在欧美书界被誉为“当代的《战争与和平》”、“20世纪最伟大的俄语小说”。很多人会诧异,怎么没有印象啊,是一本新书吗?作品早已完成,仅仅因为作者及作品所处国家与时代的特殊环境,迟至几十年后才大放异彩——这本身就是《生活与命运》的另一个活生生的充满讽喻的现实版本。

作者格罗斯曼选择这个书名(或译《生存与命运》),是否有意与托尔斯泰的作品形成某种宏大的映射、互文,或是文本的对仗?这个想法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格罗斯曼曾经写道,斯大林格勒街垒战期间,他只能读一本书,就是《战争与和平》。所以,《生活与命运》受到托尔斯泰的至关重要的影响不言而喻。

《战争与和平》再现了奥斯特利茨战役,围绕着拿破仑战争来描写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与命运,而《生活与命运》以卫国战争中最为惨烈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为背景,描述了一个个普通人的战争与和平。战争与和平,是国家层面的生活与命运;而生活与命运,又何尝不是不见硝烟的日常生活的战争与和平?

七十余万字的巨著翻译成中文近一千页,格罗斯曼以托尔斯泰式的宏大视角和写实笔法,讲述了沙波什尼科夫一家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经历,并通过家族成员各自的遭际串起有名有姓的上百位人物与一系列交叉延伸的历史事件。从规模、气势与结构上看,《生活与命运》堪比《战争与和平》,都是人物众多、支线庞杂,以家族为轴线,全景式鸟瞰,在虚构叙述当中夹杂议论沉思。

格罗斯曼是世界上用文字记录犹太灭绝营惨况的第一人,其独一无二的经历和人道主义勇气令人震撼。历史的创痛、现实的积弊,极权与战争双重碾压之下人性的艰难处境,都以苏里科夫式的历史笔调,契诃夫式的社会风味呈现出来,而这也是这部作品遭受独特“生活与命运”的重要原因。

《生活与命运》是格罗斯曼于1943年开始构思的就斯大林格勒战役写两部曲长篇的第二部。第一部《为了正义的事业》于1952年发表,历时九年。

凌琪

新闻推荐

俄军战机从美军舰旁低空掠过

美国海军1日发布视频,显示一架俄罗斯战机在黑海从一艘美军驱逐舰旁低空掠过。美国海军第六舰队在社交媒体上说,“唐纳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