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给诗歌的人 读诗人李熙睿诗歌《想要嫁给诗歌的男人》之解读与浅析

汉中日报 2019-12-10 22:19 大字

杨 菁 想要嫁给诗歌的男人 十七八岁的午后

从高中教室严整的玻璃上

读到了荒诞和无聊

心如早醒的雏鸟

没入校园外那片盛开的桃林

像个急着思嫁的女子

为自己寻找一生的幸福

此后

那么多的神秘

依次向自己打开

情书像蝗虫

扑向青春的麦地

多年过去

普希金依然吟唱在广阔的俄罗斯

梦中常常拂过泰戈尔的胡须

但丁、里尔克、艾略特

永远高飞在天际

我追不上他们的脚步

一个男人

用了多半生真情

为诗歌心痛

为神祉坍塌哭泣

想要嫁给诗歌

嫁给这破落户

在一个人的教堂

为自己举办婚礼

在缺乏信仰和美学的人群

为精神守身如玉

想要嫁给诗歌的男人。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十七八岁,正是诗一样的年纪,而恰巧在这诗一样的年纪,他发现了存在于自身和这个世界的诗意。高中校园的生活,致使他“心如早醒的雏鸟”,想要“没入校园外那片盛开的桃林”,“锥鸟”、“桃林”很显然都是自由的象征,而“教室”、“严整的玻璃”,则是束缚的表现。

禁锢与自由,二者在现实中越是作为矛盾的对立面而存在,就越能让敏感的少年感受到自由的可贵,而能将这二者沟通的,或者说能够冲破禁铟的藩篱的,是诗,是诗中所描写到的“普希金”、“泰戈尔”、“但丁”、“里尔克”、“艾略特”等等一系列的诗歌大家,这些诗人,都是诗的象征,是自由精神的象征。因为艺术,也唯有艺术,才是通向自由的唯一征途,只不过少年选择了以诗歌的形式而已。于是,越是深入这些大师精神的内核,就越会被吸引,越是想要超越,想要追赶他们,就越能感觉到自身的局限,于是,他觉得他们的思想“水远高飞在天际”,总是“追不上他们的脚步”。

正是这样坚持不懈的努力追寻,追赶超越,使得少年不由自主陷入其中,无法自拔,那位“像是急着思嫁的女子”的少年,被这些伟大诗人们所创作的诗歌经典所指引,所塑造,此时,俨然已由青涩而蜕变为精神成熟的男子,也终于为“自己寻找”到了“一生的幸福”,——将诗歌作为自己一生的知己与情爱!

一个人的精神成长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靠的是常年对诗歌那份执着的热爱、学习、实践与积淀的结果,这首诗与其说是诗人自己个人的精神成长史,不如说它是我们每一位真正对诗歌对文学投之以极大热情、极大精力、极大希望人群的个人史,几乎每一位诗歌爱好者,都会从中找到自己,找到自身,从而引发精神及其心灵的情感共鸣。所以,读这个“男人”,更多的像是在读你,在读我,在读我们每一个人自己。

而回到诗歌文本本身,当这位成熟的男子年过半百,对诗歌“用了多半生真情”之后,他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首先,他在“为诗歌心痛”,“为神祉坍塌哭泣”,为人们心中不再有信仰,精神困乏空虚而悲歌。“神祉坍塌”表明人们心中的精神高地的坍塌,大家不再关注精神,而更多的只是注重现实的利益得失。

诗人与诗歌惺惺相惜多半生,却明明白白、痛彻心扉地道出了“诗歌——破落户”这样真切的现实。越是爱,越能感受到一种深入骨髓的痛感,这种痛感,这种对诗歌现状的凄清的认识,像极了爱情,像极了那些为爱奋不顾身,不顾切倾其全部的人,可结果呢?往往只是自己被自己感动,没有可以与之沟通、理解和对话的人,这种孤独与尴尬,多像“在一个人的教堂/为白己举办婚礼”:而我们所生活的周遭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呢?都是些既“缺乏信仰”,也“没有美学的人群”。

人一生下来都是社会的人,无法逃离社会这个大环境给予我们的影响,而作为满怀一腔热血的“嫁给诗歌的男人”,大有屈原“众人皆醉我独醒”、傲然独立于世的激情。

诗人用了多半生的时间,得到的,却是更为深切的有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如宇宙般广博的孤独,而这种孤独,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消极的,而恰恰是这种孤独,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诗人现在的精神风貌,成就了诗人自身。

自此,我们可以看出,诗人不仅对自己半生热爱诗歌、以诗歌为伴做了一个小结,更为重要的是,他对现实作了无情的批判。诗歌真的是“破落户”吗?当然不是!在诗人心中,他对诗歌有着崇敬之情、敬畏之心。诗歌破落户这样的称谓,事实上,是诗人通过自己之口,道出了精神冷漠空虚的大众人群对待诗歌的态度,尽管这样的现实难免令人失望,甚至可以用残酷来形容,但诗人依然保持本心,愿意穷其一生,为诗歌,“为精神守身如玉”这是何等的挚爱,何等的悲壮,何等的胸怀,何等的追求。

麻木、复制和粘贴的碌碌无为,追名逐利、计较个人得失的狭隘心胸,绝不是真正的诗人所要追寻的,诗人追寻的是精神的高地,他们虽不能拥有扭转乾坤之功,但恰恰为扭转乾坤提供了充分又必要之条件。他们志存高远,永远生活在别处,从不仅仅止于当下。总有一种远方,是诗人水远在追寻的,远方的“远”,使得诗人一次次试图远行、抵达,又一次次在希望和失望之中,像潮涨潮落的海水,这中间对岸的拍打,就是不朽的诗行。

诗人穷尽一生,都在追寻,都在试图抵达某种精神的高地,找寻精神的家园。当然,这是永无止境的事,正是因为这样的永无止境,因为“余生之有涯,而学海之无涯”,才造就了“这个嫁给诗歌的男人”悲壮和感人的一面,造就了读者能从其诗人抒写的个人的“小我”,而看到普遍存在的“大我”,这样一来,这首诗的个别意义便走向了人类精神的普遍意义,这才是一首诗最为难得之处。

想想诗人自己,如果没有当时想要嫁给诗歌的悲壮之志,如果没有那样用尽全力的决绝和义无反顾,没有那样对诗歌对生命痛彻心扉的思索,可谓若没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慷慨以赴,就很难有诗人现如今独特的精神风貌。

新闻推荐

中俄能源合作新起点

·马晓成·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2日正式投产通气。从当日起,来自俄罗斯的天然气一路奔涌,通过输气管道源源不断进入中国的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