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与罚》的经典魅力 读《罪与罚(学术评论版)》■叶 晨

四川政协报 2019-08-08 00:48 大字

卡尔维诺说:“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现在,我正在重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

人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阅读体验。少年读《罪与罚》,觉得情节紧凑、气氛紧张,故事很好看。经年之后,更懂得寻找那些隐匿的细节、层次和内涵,更在意作家处理题材的手段和为何这样处理的原因。这些年的自身经历与阅读经验相结合,泛起不一样的人生况味。

从前,我以为拉斯科尔尼科夫有点软弱,性格还自相矛盾。他无力解决家庭经济窘况,又想避免妹妹杜尼娅为他牺牲而嫁给一个市侩,因而决定杀掉放高利贷的老太婆。他犹犹豫豫、思前想后,又跑回犯罪现场,以至于引起警探的注意,引起一连串的家庭与亲友的变故。而现在,穿透表层的感觉,我更关注的是人的双重性格,是善恶难分的道德困境,是人的良知在灵魂撕开的裂口之处的徘徊,是一粒“不死的麦子”的重生与复活。

人的处境,是陀氏所有作品的核心,也是他的毕生追问。孤独的、桀骜不驯的个人身处世界的大荒漠,对于“黑铁房子”的反抗从思想演化成了行动。本书中,许多因素构成了人物犯罪的动因,绝对贫穷是行为的出发点,更加潦倒的马尔梅拉多夫一家所激发的主人公的同情心是强化剂。而作为大学生,主人公所接受的“超人哲学”的影响,为他的犯罪提供了打破不公正社会秩序的合理辩护。《罪与罚》的所有人物几乎都有各自难以处置的困境,在既定的条件下,他们的想法与采取的行动将相互消耗或重新建立爱与拯救的机制。小说结尾,主人公想,“一个人的内心蕴含着无限的生命源泉,足以滋润另一个人的心”。

如果说陀氏另一部小说《地下室手记》确定人的本质是自由的,《罪与罚》则表明了自由可能带来的可怕后果。谁可以代表正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有种古典悲剧的伦理观,作家让人物处于天恩的光照与罪恶的侵蚀之间,大量内心独白和梦呓象征着灵魂的拷问,主人公在寻找自我的历程里穿越黑夜和憎恨的丛林,到达彼岸。这种自由意志意义上的自由,非常理想化。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像一株繁茂的大树。经典的另一层意义,还在于它带动的风声是无限回荡的,不断产生回应。这部《罪与罚(学术评论版)》的版本很特别,小说后面附录了八篇书评,作者既有梅列日科夫斯基这样的大作家,也有约瑟夫·弗兰克这样的比较文学批评家。他们的评论,从不同角度构成关于一部经典的迷人的全方位解读,显示了书评可以带给阅读的启发和多层次的理解。

梅列日科夫斯基作了长篇综述,他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是不能读的:对它们需要体验,要经过苦难才能理解”。我想起作家纳博科夫关于陀氏和《罪与罚》的评价,该文没有被选录入《罪与罚(学术评论版)》,但在《俄罗斯文学讲稿》里可以找到。纳博科夫一向看不起陀氏,认为《罪与罚》尤其糟糕,小说在道德上和审美上的崩塌出现在拉斯科尔尼科夫与索尼娅共读《圣经新约》的场景。这段描写是有点简单化,心理的突围显得突然,然而据此就认为“崩塌”,这就过于武断了,把梅氏的长评和纳博科夫的讲稿并置比较,很容易发现,纳博科夫对《罪与罚》的评判是浅薄的,原因就在于他缺乏对苦难的体验与理解,仅仅从修辞上去考虑了。

纳博科夫还认为,小说没有详细描述索尼娅的妓女生涯,违背了作家自己秉持的社会理想。对于陀氏的宗教理念,他也很不以为然。但本书的其他评论家提供了丰富的论证,认为《罪与罚》对于当时俄罗斯社会的披露是很深刻的。这部作品本身就是作家遭遇极度的厄运后诞生的,有着亲历的心理体会和生动的复刻,在人物形象、犯罪心理学、生命哲学、彼得堡的社会环境、底层百姓生活等方面都有细致的呈现,此外还承袭了古典的三一律和“人名诗学”,小说所表现的人物意识和外部活动合力下的潜意识活动,更被认为是后来的意识流创作的起源。陀思妥耶夫斯基独特的艺术手法,值得我们一再回味。

新闻推荐

莫斯科再现抗议活动600人被拘留,市政府:集会未经商定批准

俄罗斯近年来最大规模的游行还未消停。当地时间周六(8月3日),莫斯科又爆发一场未经批准的示威活动。俄罗斯内务部莫斯科内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