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0米空投载人战车俄军这招独步天下

当代生活报 2018-11-27 13:10 大字

“瓜田”系统搭载的降落伞正在打开。图片均据《北京晚报》

近日,俄罗斯宣布空降载人战车“瓜田”系统已正式通过测试,可以满足俄军实用。在近期演习中,俄军从1800米高空投下了载有3名空降兵的新型装甲运输车,成为目前世界各国仅有的“战车载人空降”战例。

1

研发背景

伞兵遇到致命问题

在现代化战争中,伞兵是一支精锐特种部队。用运输机将部队送到敌军防线后方,随着蓝天绽开朵朵伞花,大批精兵从天而降,夺取要地,真是威风凛凛。

实战中,伞兵是很苦的。他们从一开始就在敌人的四面围堵之下进行无后方作战,缺乏补给也缺乏重武器。二战中,美军和英军都研究了用滑翔机运载坦克降落在敌后的作战模式,但对于其他更复杂的地形,滑翔机无法着陆,只能伞降,伞兵们被迫用随身的轻武器去和敌人的火炮、装甲车辆乃至主战坦克搏杀,这些精兵良将仅仅因为重火力的缺乏,往往遭遇大量伤亡。

因此,对二战后的各大军事强国而言,如何为伞降部队配属更强大的伴随武器,是一个值得考量的问题。随着伞降技术的发展,到冷战中期,不少国家已经研制出对装甲车辆和轻型坦克进行伞降的技术。一般而言,就是用专门的运输机和降落伞,将战车进行伞降。

一般而言,战车的乘员是在战车被空投之后,再另行用降落伞降落,即“人车分降”。待到乘员落地之后,奔向自己的战车,登车并且进行整备,然后投入战斗。

这样的好处主要是流程简单,而且伞降的风险较小。毕竟战车空降的操作比单人空降复杂得多,出现危险的概率也更高。

然而这种模式也存在明显的缺陷。首先就是士兵在伞降的时候,没有装甲的保护,而是悬在空中,这种慢悠悠的活靶子很容易遭到敌军的火力杀伤,尤其是射速快、穿透力小的机枪等轻兵器,对伞兵是致命的;其次,乘员落地之后,还必须寻找到自己的战车,然后登车才能形成战斗力,这会花费很多时间。尤其从伞降到登车的空当会成为敌方火力扫射的对象。如果遇上大风或者其他特殊情况,乘员甚至可能飘落到距离自己战车好几公里外的地方,那样就更惨了。

2

首次试验司令让儿子当“白鼠”

正是为了解决“人车分别伞降”模式中的困难,苏联空降军总司令、曾参加过卫国战争的瓦西里·马尔格洛夫大将努力推进“人车一体伞降”模式,也就是让战车乘员在运输机上就登车,然后连人带战车一起从天上“扔”下去。

这种模式的好处很明显。首先保证了战车和乘员始终一体不分离;其次,伞降过程中乘员有装甲保护,不至于遭到敌军地面轻火力的杀伤;最后,战车一旦降落,可以立刻投入战斗,节省了时间,也有助于压制地面敌军的火力,帮助友军更安全降落。作为伞降部队的中坚,装甲战斗车辆能够早五分钟或晚五分钟投入战斗,可能直接关系到一次战役的胜败。

但是这种模式的危险性也很大。战车重量达到好几吨,是一个人的几十倍乃至上百倍。空降战车,即使采用了加大号的降落伞,坠落速度也比单兵伞降要快得多,在落地的时候会受到很大的冲击。这种冲击对于皮糙肉厚的苏制战车算不上致命,但战车内的士兵却可能被撞得头破血流、内脏受损,甚至因此送命。此外,伞降时可能发生降落伞故障。如果是单人伞兵,主伞故障还可以拉开备用伞,但坐在战车中的乘员则毫无改变命运的机会。

为此,马尔格洛夫在1969年提出了“半人马”计划,即一方面研究新型伞降系统(这个系统可以理解为一个巨大的半开放式“平台”,平台上面带着5个降落伞,每个760平方米,能有效降低战车降落时的冲击);另一方面,在战车内安装名为“卡兹别克-D”的减震座椅。这种形如蚌壳的座椅,是以苏联的联盟号宇宙飞船返回舱的航天员座椅为原型改装而成,其减震效果非常好。

新型伞降系统研发过程中,一度遭到苏联高层的质疑,但马尔格洛夫大将顶住了压力,坚持自己的想法。项目先后进行了战车内放置动物和放置模拟人体的试验,都获得了成功。该轮到进行真人试验了,谁来吃第一次螃蟹呢?

马尔格洛夫毫不犹豫地安排自己的儿子、空军上尉亚力山大·马尔格洛夫参加测试。1973年1月5日,马尔格洛夫上尉和列昂尼特·祖耶夫少校登上了BMD伞兵战车,通过安-12运输机运送到1500米高空,然后投放。下落到800米高度时,战车打开了降落伞,随后,在震动声中连着平台一起安然落地。马尔格洛夫和祖耶夫操纵战车,在落地后的极短时间就整备形成了战斗力。他们完成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人乘战车空降的壮举。为此,两人均获得苏联红星荣誉奖章。

3

一波三折试验成功但项目搁浅

“半人马”系统的试验获得了成功,但马尔格洛夫大将并不满意,因为这套系统并不太适合实战。

首先是太大太重。一辆空降战车不过7吨,但这套伞降系统连同空投平台的自重就有2吨多。为了把这个庞然大物装进运输机,需要大批的车辆和人员折腾好几个小时,打起仗来太耽误时间。更主要的是,为了保证战车和乘员落地时的安全,伞降系统用了多个降落伞,减缓了着地时的速度,却也大大延长了空中停留的时间,使得庞大的战车容易悬挂在天上成为敌方炮火的目标。这一点在战场上同样致命。为此,马尔格洛夫大将没有继续大规模试验“半人马”,而是开始研究更先进的“列阿克塔夫尔”无平台反推伞降系统。这个系统将降落伞直接安装在战车上,随车移动,大大减低了系统的重量。由于伞的面积比“半人马”小得多,这套系统的下落速度比“半人马”快得多,可达每秒25米,几十秒就能从千米高空着陆。

速度这么快,着陆时的冲击力岂不要命么?原来,系统装备有火箭制动设备,战车下方伸出长长的探杆。当战车距离地面很近时,在探杆触地的瞬间,火箭自动点燃,喷出大量燃烧气体,产生强大的反推力,把速度由每秒钟20多米减小到每秒钟4米左右,战车随即安然着陆。

“列阿克塔夫尔”系统在1976年1月23日由苏联第76近卫空降师完成了试验,并进行部分列装。这套系统降落速度快,安全性高,可以说非常适用于实战。但最大的问题在于它实在太先进了,导致价格昂贵,再加上设备复杂,维修保养困难,很不经济。

为此,苏联又研发了“舍利夫”无平台空投系统。“舍利夫”和“列阿克塔夫尔”类似,也没有装空投平台。不同之处是它把价格昂贵的火箭反推系统改成了缓冲气囊。在战车落地的瞬间,气囊首先触地,利用其排气过程,气囊变形而吸收着陆的冲击能量,减缓战车受到的冲击,保护战车。相对火箭反推系统,气囊缓冲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廉。当然,其缓冲的力量不如火箭大,因此伞降速度要比火箭反推系统慢一些。这可以说是美中不足。1983年苏联完成了此项试验。

上面这些试验中,苏军每次都是投放载有两名乘员的战车。为了安全,直到苏联解体苏军也从未做过一次整车满载乘员的空投试验,而这实际上限制了这项技术投入实战。(下转3版)

新闻推荐

俄罗斯与印度签署联合 建造11356型护卫舰协议

新华社莫斯科11月21日电(记者马晓成)俄罗斯联邦军事技术合作局20日发布消息说,俄罗斯与印度已签署联合建造4艘11356型护...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