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室书,足以解忧愁
□冯娟
前段时间读到一本特别有意思的书,梁冬写的《处处见生机》。虽是在一次演讲的机会后整理成的书稿,却有趣极了。他从中医开始谈起,将自己历年来与各位大家交流碰撞后的心得悉数贯通,用一种很通俗简易的语气向大家阐释他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虽然是一家之言,却仍然被深深打动,立马采购数本,分送给身边友人。
其中一位朋友读完也觉得不错,又在朋友圈中推荐了一波。这种感觉像石块丢入池水,荡起了一圈圈涟漪。又像是一些志趣相投的朋友在各自的精神花园里植花种草,并慷慨分享彼此的春光。
我之前鲜少给人荐书,因为实在知道这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活儿。一个人的阅读体验,是建立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人生阅历和对生命困惑追问的基础上的。世间没有经历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当然对同一本书也会有不同的看法。你之蜜糖我之砒霜,从来不是空话。
前年读《斯通纳》,大受震撼,惊为天书,马上推荐给了身边爱读书的一位朋友。原以为她也能像我般深深享受其中美妙滋味,但半年之后,却看见她在朋友圈感叹,这实在是一本艰涩的书,真不知道为何会有那么多人喜欢,配图即是《斯通纳》的书封。彼时彼刻,我的尴尬都快从脸上掉下来了。当然也有书合其人的例子。几年前曾借过一本《叶曼掂花》的集子给一位旧同事,她读完觉得很合意,进而去买了叶曼全部的已版书籍来阅读。可能她的人生境遇和生活状态,正适合阅读叶曼吧,以至于她在很久之后的某一天,还在对我感慨说,感谢你的推荐,让我遇到叶曼。
金庸八岁时在家中书房找到了一本《荒江女侠》,一看就入迷了,惊叹世上竟然有这么好看的小说。后来又一口气读了《儿女英雄传》和《江湖奇侠传》等,自此一脚跌入武侠的江湖,从爱读武侠小说,到自己亲手写出世界上最好看的武侠故事。他后来甚至作诗慨叹:一生常见月当头,万事不如书在手。
关于读书,才女蒋方舟也讲过一个有趣的事情。她说,自己曾经谈过一个很社会气的男朋友,该男青年管理着一个很大的KTV场子,两个人之所以能走到一起,是因为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爱好——— 都喜欢读书。虽然很忙碌,但男青年还是坚持每天三个小时的阅读习惯。后来各方面的因素,导致两人分手。蒋方舟对于双方在处理事情上曾出现过的冲突,一直耿耿于怀。她无法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思路,更无法理解他的处事方式。之后,她花很长一段时间,把对方曾阅读过的书一本本地都找来看了,才发现,那每天“三个小时的阅读量”基本都奉献给了很滥的历史小说和武侠小说。看的过程中她就理解了,原来对方的价值观和信念是怎么构成的,他那样想,那样做,是基于怎样的背景原因。
这样看来,读书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成了构建一个人认知世界的方式。但其实,读书还可以改变人的命运。俄罗斯伟大作家高尔基是个孤儿,从小生活在一堆酒鬼、无赖中,唯一善良的是他的外祖母。在这样糟糕的处境中,他有一千个一万个理由变成一个酒鬼、无赖。但结果他却成了一个大作家,成为了一个大写的人。他是如何做到这种人生逆袭的呢?就是通过读书。从很小时候开始,高尔基每天都要在十几小时繁重的劳动和鞭打责骂中度过,但即便是这样的生活,他也尽可能抓住每一分钟的空闲时间读书。书不但是他的避难所,更给了他新世界。
这么多年走来,读书于我,已从急救的速效强心剂变为一种生活方式。苦闷时通过阅读找答案,寂寞无聊时书籍是良友相伴,虚荣狂妄时书籍又瞬间变成镜子,照见自己的浅薄无知。虽远未能够达到黄山谷诗中所言的“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的程度,却已能深深体味到,那一页页纸张,一行行字迹,一册册卷本,正以其无声无形而又无处不在的浩瀚力量,在一寸寸地重塑着我的身心。
新闻推荐
□石钟山宋鸽过了马路,走在人行道上,他才放心地向警局走去。此时侯天喜坐在马迭尔的咖啡厅里,面对着歌女娜塔莎。他是在马迭尔的歌厅里认识的娜塔莎,那是他第一次来马迭尔的歌厅,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