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本书主义”的匠心

白银日报 2017-12-06 09:26 大字

廖华玲

迈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随手可知,通过搜索人们获取知识的门槛变低了。可是,如果仅仅依赖互联网的话,我们就只能在浩瀚的文字里漂流,而无法深入其中。还好,我们的图书出版业依旧繁荣,读者需要书香的滋润,需要深阅读。

然而,眼下的书多得有点泛滥,让人眼花缭乱:横行的“三无图书”,即无益、无害、无聊之书;心灵鸡汤类的“迷魂汤”书籍;成功、财经类的“功利”书;养生、网络小说等所谓的“畅销书”。书的质量良莠不齐,其中最大的原因恐怕是一些著书人的急功近利心理在作怪,缺乏质量意识,精品意识,甚或传世意识。换而言之,那就是“著书只为名利谋”的浮躁——为名而浮,为利而躁!

从图书出版的数量上来看,中国已是出版大国,但是,大量重复出版、跟风出版、劣质出版的“垃圾书”,为这种“图书繁荣”给了差评。就拿文艺图书来说,各种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文随笔、诗歌等书籍的“年产量”够得上蔚为壮观!文学书,是“无用”的,对今后就业、赚大钱没有多大帮助,但它有持久的心灵滋养作用。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的演讲里曾说过:“文学的最大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但圣贤老子曰:“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其实,这就是文学书籍更高境界的用处。但回过头看看,在这浩如烟海的书林,能让人们读得“如痴如醉”爱不释手的书有几本,能让人们产生共鸣难以释怀的书有几本,能放在百姓家的枕边常翻常新的书有几本,能置于爱书人的案头常读常悟的书又有几本?为此,整个文坛及出版界要有“一本书主义”的匠心,写出好书,奉献精品。

“一本书主义”,最早是由中国现代女作家丁玲提出来的。丁玲从莫斯科访问归来,面对带回的俄罗斯古典优秀文学作品和前苏联的文坛名著,感叹道:“一个人,辛辛苦苦地写一辈子,写一大堆也可能什么都留不下来,可是,哪怕用一生的时间,能写出一本这样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也就可以了。”后来,丁玲又叮嘱鲁迅文学院的学员:“不要粗制滥造,写几本不很好的书,不如写一本好书。”曹雪芹创作了《红楼梦》就够了;一部《白鹿原》传天下,陈忠实有了“垫棺作枕”的陪葬之作,也足够了。

不可否认,当今社会心浮气躁,追求“短、平、快”,你坐在那里“千年磨一剑”,别人早已“一年磨千剑”啦!有些高产作者,“一天一短篇,一周一中篇,一月一长篇”,天啊!可是,读者就是永远记不住他。“一本书主义”,就是要铸就文字工作者的匠心。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时,“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是唐代“苦吟派”诗人卢延让在吟诗时的苦思与斟酌;“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传世佳句都是呕心沥血得来的。文艺创作是一项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来不得半点虚假。

出版多多,好书寥寥。面对这种尴尬而遗憾的现实,我们是不是需要一点“一本书主义”的匠心,或许这是一种不可抗拒的文艺规律。读者期待着“千年磨一剑”式的佳作,急切而又耐心地期待着——哪怕是“千年等一回”!

新闻推荐

美俄媒体战再升级:俄宣布9家美媒为“外国代理人”

据今日俄罗斯(RT)12月5日报道,俄联邦司法部当日公布了一份“外国代理人”名单,包括“美国之音”电台、自由广播电台旗下“idelreal”和“kavkazr”网站等9家外国媒体,均来自美国。报道称,俄罗斯通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