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盲症是怎样的体验

澎湃新闻 2020-11-06 06:43 大字

原创 旺仔 华东师大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Editorials

作者:旺仔

编辑:Stardust

美编:Dora

■■■

在日常生活中,或许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回应了一个“陌生”朋友的热情招呼后,想了老半天却愣是没想起人家到底是谁。但你们能想象自己连男/女朋友、爸妈甚至自己的脸都认不出来的场景吗?德国女画家卡洛塔(Carlotta)从小就面临着这种窘境,小时候她在商店门口等妈妈时,经常因为认错人就跟着一个陌生阿姨回家,直到走着走着发现不是回家的路时才意识到——“哦,这不是我妈妈呀!”。

卡洛塔的症状对应的便是面孔失认症(prosopagnosia),一种特指无法通过面孔判断他人身份的病症,也就是大众口中的脸盲症。在脸盲症患者眼里,“众生平等”,人的脸和其他生物的没有什么不同,比如和小猫咪一样,都是两眼一鼻一嘴巴,因此只能依靠单个面部特征如牙齿、疤痕等进行区分,或者通过发型、声音、步态、气味等细节来辅助认人。

虽然像卡洛塔这般严重的脸盲症并不多见,但是脸盲症的患病率或许远比你想象的要高哦,根据哈佛大学、德国明斯特大学等研究组的研究成果,全球约有2%-3%的人患有面部识别缺陷,而有趣的是,拥有对人脸几乎过目不忘的超级辨认者(super-recognizers)的分布率也约为2%-3%,因此有研究者认为面孔识别能力呈正态分布,大部分人都处于一个虽然会忘记一些脸蛋但是能记住大部分熟人脸庞的区间。■■■

难以察觉的脸盲症

尽管近50人中就有1个脸盲症患者,但大众对于脸盲症的了解并不深入,甚至患者自己往往也难以意识到自己的病症。由于他们并不知道其他人看到面孔时的感觉,以为大家看到的都是一样的,且他们的智力、物品识别能力等其他一切能力也和一般人相近,以至于有些患者到了老年才发现原来自己是缺乏面孔识别能力的,如“世界上最了解猩猩的人”——珍·古道尔便是在自己60多岁时才发现自己患有脸盲。

因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病症从而无法向家人、朋友解释自己“视而不见”的真正原因,这也导致了脸盲症患者在生活中老是莫名其妙被家人、朋友指控太过高冷、故意不理睬人,这简直比窦娥还冤!部分脸盲症患者也可能因此“自闭”,不敢与人打招呼,甚至患上社交恐惧症。那么有哪些症状可以帮助患者识别自己的脸盲症呢?

■■■

怎么判断自己是不是脸盲呢?

脸盲症也有轻重之分,严重的脸盲症患者无法识别家人的脸,甚至在公厕中照镜子时也不知道哪张脸是自己的,只能靠做鬼脸等夸张表情辨别,而轻度的患者可以记住少数人的脸,只是需要花费一定时间进行练习,这个过程的感受大概就像辨认几个土豆的不同。尽管脸盲症的具体症状多样,我们仍可以参照Test My Brain网站整理的七种可能症状进行基本的判别。(可以用滑动条的形式展示)

1. 你不止一次地没认出自己的亲朋好友,尤其是当你没有想到在某个场合会见到他们的时候。

2. 你脱离了固定的情境后没法认出自己的邻居、朋友、同事、客户、同学等。

3. 当认识的人换了发型后,你再次见到他们时,大概率认不出他们了。

4. 你比一般人更容易混淆电影或电视中的角色。

5. 当有人在街上向你挥手打招呼时,你往往不知道他们是谁。

6. 当你遇到一个陌生人,你会试着记住他们的发型或者特征,而不是他们的脸。

7. 你在镜子中认不出自己,或者在合照中认不出哪张脸是自己的。

如果符合上述一条或多于一条的描述,那么你大概率患有程度较轻或较重的脸盲症,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社交习惯来弥补认人能力的不足(具体操作会在下文进行详细展开)。

■■■

脸盲症都是天生的吗?

研究者根据患病原因把脸盲症分为了两大类,一个是由遗传导致的发展性面孔失认症(developmental prosopagnosia),另一类则是由于后天脑损伤导致的获得性面孔失认症(acquired prosopagnosia)。

德国明斯特大学的实验室在2006年的报告中显示,发展性面孔失认症是一个高度遗传的疾病,可能受某常染色体显性基因调控,如果父母中任一方患有脸盲症,则儿女患病概率都至少为50%。

获得性面孔失认症则是在二战中被大量发现,其引发的原因主要是由外伤、一氧化碳中毒、病毒感染等原因导致的颞叶脑区受损,当前研究者认为获得性面孔失认症与梭状回的受损有密切联系。

■■■

脸盲症可以如何改善

无论是先天还是后天的脸盲症,目前的研究都暂时没有发现长期有效且一定有效的手段,但当前的两个研究成果让我们看到了脸盲症治疗的希望:

1. 行为训练法:哈佛大学心理学家Joe DeGutis提出分类练习法可以改善脸盲症,患者可以尝试根据相同的面部特征把电脑生成的面孔进行分组归类,比如电脑系统根据眉毛位置和嘴巴位置的组合情况把面孔分为两组,然后患者根据电脑给出的人脸图片进行分类,系统会显示患者的选择是否正确。图改自DeGutis,Cohan,& Nakayama(2014)

每天坚持花半小时做这样的分类练习,大约两周后患者识别人脸的能力可得到改善,即使是普通人,经过这样的练习后,认脸成绩也可以提高10%左右;但不足的是该方法的作用时长较为有限,暂停训练后效果只能维持1-2个月。

2. 生理治疗法:由于研究者认为催产素受体基因可能参与了面孔识别的调控,因此鼻吸催产素或许可以增强面孔识别能力。这个假设在发展性脸盲症的干预研究中得到验证,但该方法能否广泛应用仍在研究中。

■■■

患者可以做些什么与脸盲症“握手言和”?

尽管当前没有一种明确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是机智的脸盲症患者们还是想到了不少应对策略,主要为以下3种:

1. 由于脸盲症患者难以整合出面孔的整体印象,因此他们往往靠单个面部特征逐项进行辨认,比如侧脸的鼻子、通过别人微笑时露出的牙齿等。2. 患者们还可以依靠声音、身高、服装和发型等细节进行辨认。每认识一个人,便记住Ta的穿搭风格、佩戴物品等细节,甚至会随身带着小本本做认人线索记录,这也造就了他们超出常人的观察能力,甚至能察觉每个人特有的呼吸方式,可谓每个脸盲症患者都是潜在的福尔摩斯呢!

3. 此外,患者也可以和朋友们设置一个见面暗号,以避免认错人的尴尬哦~关于脸盲症的分享就到这里啦,上文的描述是否让你联想到身边的某个人呢,如果是的话,不妨在往后的相处中给Ta多一些理解与宽容,也不妨把文章分享给Ta吧,或许这就是困扰Ta已久的“为何自己总是错过和朋友打招呼”的问题根源呢!

另外,即使是真的患有脸盲症,也请保持友好的心态看待它呀,毕竟祸兮,福之所倚,就像开头提到的画家卡洛塔,就是把自己脸盲的体验融入到一幅幅画中,从而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呢!卡洛塔的作品之一,图源:stashmedia.tv

■■■

参考资料:

Grüter T, Grüter M, Carbon CC (2008). "Neural and genetic foundations of face recognition and prosopagnosia". J Neuropsychol. 2 (1): 79–97.

Bate, S., Cook, S. J., Duchaine, B., Tree, J. J., Burns, E. J., & Hodgson, T. L. (2014). Intranasal inhalation of oxytocin improves face processing in developmental prosopagnosia. Cortex, 50, 55–63. https://doi.org/10/f5s2zb

DeGutis, J. M., Chiu, C., Grosso, M. E., & Cohan, S. (2014). Face processing improvements in prosopagnosia: Successes and failures over the last 50 years.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8. https://doi.org/10/ghb4jk

DeGutis, J., Cohan, S., & Nakayama, K. (2014). Holistic face training enhances face processing in developmental prosopagnosia. Brain, 137(6), 1781-1798. https://www.bbc.com/news/stories-53192821

小丘说

对于脸盲症患者而言,一张张未知的面孔,就如同一个个解不开的谜,始终萦绕在他们身边。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人,给他们一些理解与宽容吧;如果你觉得自己可能是脸盲症,也不要灰心,可以试着和它“握手言和”。

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俄反对德参加北约涉核武军演

新华社莫斯科10月23日电(记者吴刚)俄罗斯国防部23日表示,俄罗斯反对德国参加北约组织的涉核武器军事演习。据俄国防部网站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