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老师如何拥有“第三只眼”

榆林日报 2020-06-05 04:01 大字

崔文霞

近日,笔者忙里偷闲,阅读了小短文《语文老师的第三只眼》,感触颇深,受益匪浅,对解读文本有了全新的认知。

德国著名作家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看到纸面上的话,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可谓一语道破天机:发现文字背后的那只眼睛就是语文老师的“第三只眼睛”!简而言之,就是要读出文字的“言外之意”。

我们经常对学生讲,读书不仅要读懂,还要读透。如何才能从书中读出味来,读得力透纸背?且看《语文老师的第三只眼》的作者支招:方法一,能发现文字背后的矛盾;方法二,能追问文字背后的含义。作者用他的“第三只眼”解读了千古名诗《枫桥夜泊》,引导语文老师如何炼就“第三只眼”。不足千字,却在浅显之中刷新了笔者对《枫桥夜泊》原有的认知。记得这首小诗是儿时诵读过的,长大了自己再读,也听别人读,再熟悉不过了。可对这首诗只是眼里有个“景”:月落鸟啼,霜雾满天;耳里只听得个“声”:寒山寺传来的钟声。我们的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就此戛然而止了。显然,我们缺少“第三只眼”。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拥有“第三只眼”呢?让我们再次跟随作者走进《枫桥夜泊》,静心叩问:古人写月,多写月升,为何张继写月落?是否矛盾?且天黑了,月更应该是升,月落似乎不合常理。再读,更有不合情理之处:霜本是地上物,岂可“满天”?江枫和渔火本是无情物,何来对愁之说?如此追问,发现文字背后有诸多矛盾。不过细细回味,就会豁然开朗,原来都源自一个“愁”字,一个“愁”字惹得张继夜深人静苦难眠,才有深夜独有的体验——霜满天。再去找寻文字背后的含义:钟声于张继又有何深意?这钟声是扰人入梦扰人心烦,难于入睡之钟声呢?还是催人奋起的钟鸣?警醒了张继超凡脱俗,吟诵出了千古传诵的经典诗作。在阅读中去叩问,去找寻,我们的阅读才会更有宽度和深度。此刻,语文老师的“第三只眼”定会“不请自来”。

今天再读《枫桥夜泊》,用语文老师的“第三只眼”审视这首千古名诗,终于明白为什么姑苏城外这座不起眼的桥有了一个很诗意的名儿——枫桥,为什么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寒山寺名扬古今,为什么自此中国的文化又多了一个“钟声”的意象。

新闻推荐

德政府延长社交限制措施

据新华社法兰克福5月26日电(记者左为田颖)德国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26日达成协议,将防控新冠疫情的社交限制措施延长至6月29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