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现代工具依赖症”

西北信息报 2020-01-10 02:04 大字

高效,但因为成了“文电”依赖,各类材料越来越多、越来越厚、越来越长;与传统会议相比,视频会议更便捷,但由于成了“会议”依赖,开会频率、与会层级和参会人数不断增加。诸如此类,工具越先进,工作越繁琐。

一定意义上讲,依赖过度就是使用无度,即只想到方便,没考虑节制。前段时间,一篇基层干部被手机微信群“绑架”的文章引起强烈反响。五六部手机、几十个微信群,不但成为了另类“包袱”,让基层干部耗费大量精力,以致工作很难下沉,而且还滋生和助长了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以致有关部门把微信群当成工作捷径,不再下基层、到实地。事实证明,如不能厘清“想要”与“必要”、兼具“好用”与“会用”,就难以真正使工具发挥作用,让实践富有成效。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提出过“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概念。前者注重的是行为手段的实用性,后者强调的是行为动机的合理性。他认为,现代社会一个重要危机,就是随着整个现代化的过程,“工具理性”盖过“价值理性”。揆诸当下,人们对行为手段的过于注重和追求,从理性选择到客观依赖,不自觉地沉于、囿于其中。先进的功能和载体,看似给行为增添了亮点和特色,实则让行动背离了目的和初衷。这正如走了很远的路途,忘记了为什么出发,有时用了很多“工具”,忘记了为什么做事。

当然,人对工具的过度依赖,绝非工具之过,而是人的问题。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变迁、工具怎样更新换代,都不能脱离“人”的核心、忽视“人”的作用。荀子有言:“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苏轼亦云:“不假外物而有守于内者,圣贤之高致也。”无论是“善假于物”,还是“不假外物”,都体现为内心的坚守。能否做到“内心不驰于外,外物不乱于内”,关键就在于究竟是物为人使还是人为物役。现实中,“低头族”“拇指族”让亲情越来越远,“复制粘贴”“抄袭拼凑”让原创越来越难,娱乐化媒介、碎片化信息让阅读越来越浅……这些足以说明,人一旦依附于工具,难免会迷失自我,使人们原始的本能日趋褪化,人生本来的乐趣日益消弭,人类传统的技艺日渐式微。

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曾说过这样的话:“我愿意用我所有的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有心理学家也提出:“现代人偶尔尝试脱离现代技术的生活,也许可以体会到不同的快乐。”如今,现代工具在现实中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只有保持清醒、增强定力,时刻警惕依赖、减少依赖、摆脱依赖,确保科学使用、合理利用、适度享用,才能把握工作和生活的主动权。周东滨

新闻推荐

默克尔新年致辞呼吁竭尽所能应对气候变化

德国总理默克尔当地时间31日晚发表新年致辞时表示,全球变暖真实存在且充满威胁,必须尽一切可能以战胜人类生存面临的这一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