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庆:国家越强大,咱采煤工越幸福
□本报通讯员王伟
本报记者张思凯
10月1日凌晨4点45分,上早班的张国庆伴随着国庆日的星光离开家门奔赴工作岗位。
“国庆节为什么不带家人旅行度假,而要坚守工作岗位呢?”面对记者的疑问,兖矿集团鲍店矿综采二区职工张国庆说,参加工作以来,只要家中没事,国庆节这天他都会在工作岗位上度过,他认为国庆上班是对企业、对祖国最深情的告白。
张国庆出生于国庆节前夕,是兖矿名叫“国庆”59人中的一员。
工作31年的张国庆告诉记者,他刚参加工作时,全国的采煤工艺基本都是分层开采,使用的煤机是德国采煤机,型号老、功率小、故障多,需要经常维修。而且两巷维修最累人,用人也多,仅超前支护每个班次就至少需要8人,还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由于煤机陈旧故障多、两巷推进速度慢,工作效率非常低,一天也就2000多吨的产量。
张国庆感叹国家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他说,1995年以后,兖矿集团逐步应用综采放顶煤技术,一个班能比分层开采节省人工6人,安全系数也提高了,基本上没再发生过片帮、冒顶伤人的事故,采煤工也告别了肩扛手抬人工支护的繁重劳动。
“我们刚参加工作时,井下还没有供职工乘坐的人行车辆,再远的路都得靠两条腿,一个班什么活儿不干,光上下井来回走的路至少10公里。”张国庆苦笑着说,“特别是五采区那近1000米长的上山路,光爬上去就得半个多小时。”后来,井下投入使用了类似于火车的人行车,2000年以后又陆续在一些坡度、长度大的上山安装了猴车,职工遇到上山再也不用爬了,极大减轻了职工无谓的体力消耗。
谈到现在自己的工作面,张国庆抑制不住地高兴与骄傲:“我们这个工作面是全国首个常态化智能综放工作面!”现在的兖矿各个方面都在朝着科技化、智能化、人性化发展。张国庆的工作面各类设备基本实现了国产化,功率大、故障少,还可以地面遥控操作。
“只要井下集控中心授权,地面工作人员便可实现一键启动,操控位于地下400多米深处工作面的各类采煤设备依次自动运转,井然有序地割煤、推溜、移架、输送,滚滚的‘乌金’如流水般奔向地面,5天的产量就比过去分层开采时一个月的产量还高。”张国庆自豪地说。此外,工作人员通过操作手持遥控器便可实现支架自动跟机连续推进,煤机也实现了记忆截割,职工再也不用蹲在煤尘中操作阀把了。每个班次的职工也由16人减到7人,人员减幅近60%。
据张国庆介绍,现在矿井的智能化建设从职工入井就已经开始,下井职工存取矿灯、自救器只需刷卡感应便可无钥操作,存取甲烷氧气及一氧化碳测定仪、入井安监均实现了面部识别自助“刷脸”操作,各类信息实时显示,人员轨迹动态可查。井下还全部取消了架空线,采用单轨吊运输物料,利用电机车头牵引人行车、无轨胶轮车将矿工载乘到工作地点。张国庆的工作面距离井口位置约6公里,如果步行最快也要100分钟,而乘坐无轨胶轮车只需25分钟。
“工作30年,我见证了采煤工艺、设备的发展与进步,这些变化得益于国家的发展强大,而随着国家的发展壮大,我相信,采煤工人的工作会更体面、生活会更幸福。”张国庆对记者说。
新闻推荐
英国《自然·通讯》杂志30日发表的一项研究称,包括人类在内的4个物种的大型衰老相关基因表达谱数据库建成。德国科学家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