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子的世界博大精深
你或许听过这个说法:肠道系统对人体的影响之大,仅次于大脑。“You are what you eat”(你就是你所吃的东西)这句话,也绝不只是个比喻。肠子并不是一条只会消化和排泄的管道,它组成了人体三分之二的免疫系统。肠道受损,整个免疫系统都会处于崩溃边缘。
关于肠道菌群的研究,也是目前医学界的热门之一。本期内容来自一本极受欢迎的书:《肠子的小心思》,它是2014年德国最畅销图书,全球销量则超过500万册。关于肠道的科学和新知,这本书讲得很到位。
了不起的益生菌
“益生菌”这个词你是不是听着有点耳熟?在超市的奶制品柜台上,有大大小小各种标有益生菌的乳酸制品,当你选择购买的时候,真的了解这个词背后的含义吗?这些产品到底又能怎么“益生”呢?
其实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开始食用益生菌了,确切地说:没有益生菌就没有今天的我们。对于这一点,有几个南美人应该是最有体会了。他们带了几个孕妇去南极生小孩,本来打的如意算盘是想让这些小婴儿在法律上获得“南极籍”,以便今后有权开采南极的石油储备。
不幸的是:这些婴儿还没回到家就全都夭折了……南极太冷了,那里根本就没几个细菌,所以小婴儿出生以后没法从周围获得足够的细菌储备,以至于一回到正常的气候环境中,他们连最普通的细菌都抵挡不住。
寻找适合你的那款菌
对于治疗腹泻和加强免疫系统,益生菌的功能已经被充分证实,还有一个虽然没有被充分证明但也有不少实验论据支持的好处,就是缓解过敏性体质。此外,利用益生菌来解决消化问题、乳糖不耐受、肥胖、关节炎乃至糖尿病方面的课题,也是医学界的热门。
假如你有便秘或肠胃胀气的困扰,不妨试试用益生菌来改善——不会有副作用,这一点你尽可放心。但是,目前药店里能买到的益生菌产品多种多样,未必一下就能找到对症你的问题的那种。作者对此的建议是:多试几次。
比如药店有三种益生菌产品,你可以一一买来服用。一次买一种,服用大约一个月的时间,记得每试过一种就把效果记下来,坚持一个月后,如果没有明显改善,就再换一种来试。这是个笨办法,却也是真正可靠的办法。
目前所有的益生菌都有一个局限性,就是初来乍到的它们,很难在肠道里站住脚:肠子里面就像是以前的胡同弄堂,常住居民都是老邻里了,虽然它们彼此之间也未必团结,可一旦有新人闯入的时候,大家的态度就会惊人统一:团结一致,合力排外。所以新来的益生菌在肠道里总是待不久。一旦你停止服用这类益生菌,它就只能自生自灭了。
当然了,科研人员们从未停止去想出更好的办法,比如给益生菌种们组个队,让它们到了陌生的地方后能互相帮助,共同站稳脚跟。不过,把不同的乳酸菌捆绑在一起,这样的产品虽然已经有了,在实际应用方面,效果并没有很突出。
肠道菌群大挪移
其实,目前在益生菌研究领域,最具潜力的一个方向,就是肠道细菌移植。比如,把一个健康人的肠道菌群整体嫁接到需要治疗的患者身上。所需要的原材料,就是健康人的一坨大便。别怕,医生是把大便中的细菌整体分离出来,有可能做成口服试剂,也有可能帮你从直肠直接塞进去。
别嫌恶心,这种方法效果超好,比如公认用抗生素都难以对付的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用肠道细菌移植的方法,可以达到90%的治愈率!
最新的科研成果还显示:这种方法在糖尿病治疗方面都已经初见成效。对,通过肠道移植来预防I型糖尿病的发作,是现在最前沿的研究课题之一。
你可能会纳闷:大便里的细菌跟糖尿病有什么关系呢?关系可大着呢。甚至可以这样说:与其叫细菌移植,不如叫器官移植。是的,被移走的是整个肠道菌群,而它根本就是一个自成一体的器官,直接影响着人体的新陈代谢和免疫系统。
老虎吃了我们的祖先!
你体检的时候吹气了吗?有没有幽门螺旋杆菌?有的话也别慌,全世界大约一半的人胃里都有幽门螺旋杆菌。而且这家伙已经和人类共生了差不多五万年了!
这是什么强悍的微生物,竟然能在一个充满胃酸的环境里生活?幽门螺旋杆菌自有办法。
它的两大护身法宝分别是:一、它能生产出强碱的代谢物来中和胃酸;二、它能想办法躲到凝胶状的胃粘膜下面去。
说起幽门螺旋杆菌与人类老祖先的渊源,还能牵扯到大型猫科动物的身上来。像老虎这样的大型猫科动物,体内有一种只属于它们的螺旋杆菌类型,和人体内的幽门螺旋杆菌非常相似。
于是人们浮想联翩——以前是谁把谁给吃了?才会相互交换细菌。通过分析基因图谱,科学家们发现:嗯,果然是我们被吃了!
当我们的祖先葬身虎口时,老虎也把他们肚子里的螺杆菌一起吃了进去,搬进老虎肚子里的螺杆菌也很随遇而安,调整适应了一下,就继续安居乐业了。
对于幽门螺杆菌的害处,我们当然熟悉,就是伤害胃黏膜,长期受到炎症骚扰的胃黏膜细胞不胜其烦,干脆自己解体。于是胃里的干细胞就要源源不断补充新鲜细胞,那么“忙中出错”忽然造了个癌细胞,也是有可能的。差不多1%的幽门螺杆菌携带者会患上胃癌。
胃不是随便长这么歪的
胃的形状有点儿奇怪,一边短一边长,像个弯曲的皮囊,但是人家丑有丑的道理,不是随便长这么歪的。当我们吃饭喝汤的时候,进嘴的液体流出食道后,可以顺着胃的右边较短的那一侧直接抵达小肠入口,固体的食物吞下后则会被扔给胃较长的一侧,慢慢磨成泥。
想不到吧?虽然胃里面的空间并没有被什么膈膜分开,实际操作层面却可以分道而行——可以直接进入下一环节的走一边,需要进一步消化分解的走另一边——人体的设计真是奇妙。
饭后犯困可能有其他原因
写这篇稿子的当天,我早上有事起得很早。吃完午饭大约半小时后,就感到眼睛有些睁不开了。趴在书桌上睡了一小会儿后,我刚好看到了这本书中对“饭后犯困”这件事的另一种解释。
目前大多数人都觉得,犯困是因为相当一部分血液被输送到胃部帮助消化,于是脑部供血暂时不足,所以才犯困。但也有专家提出,饭后疲倦应该还有其他原因:我们的身体会在饱餐之后释放出一种化学信息素,它可以刺激大脑某一特定区域,从而让我们觉得疲劳。
疲劳感会干扰我们的大脑,让我们没法专心工作只想赶紧趴一会儿。但对于小肠来说可是件大好事。要知道,只有身体处于放松状态的时候,小肠才能最高效地工作。因为此时它可以指挥、动用体内大部分的能量,而且血液里也不会充满“压力荷尔蒙”。
所以,从消化的角度来看,吃完饭能偷得片刻休息的普通人,比那些压力山大、精神紧绷的成功人士更幸福。
大肠的最后一米
会合理利用资源的人才会左右逢源,这正是大肠的座右铭。它会争分夺秒,一直忙到消化完它能消化掉的所有东西。就算此时小肠里已经有第二餐光顾了,大肠也完全不受干扰,有条不紊做它应该做的事——将来自小肠的食物残渣进行十几小时的精细加工。
如果没有认真做事的大肠,很多营养物质都会白白流失,比如钙,只有在大肠里才能被充分吸收;还比如脂肪酸以及多种维生素,则可以在大肠被进一步充分吸收。
大肠的最后一米,负责精确调节体内水和盐分的平衡。在此处被吸收的水量你猜有多少?差不多整整一升,也就是一公斤水分哦!还有,因为大肠调节盐分的结果,我们的大便总是咸的——当然,你不需要去尝尝。事实就是如此。
跟小肠一样,所有经大肠吸收的营养成分也会通过血液进入肝脏,在那里经过检测后再被送到全身的血液循环系统里。但大肠的最后几厘米血管的血液却不经过肝脏,而是直接进入血液循环。
因为理论上来说,到了这最后一步,能吸收的都已经被吸收了,没什么值得送去肝脏的营养了。医生们很好地利用这个“漏洞”,制造出了栓剂——栓剂的药物可以绕过肝脏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药效更好,并且避免了给肝脏带来不必要的负担,很适合老人和小孩。(综合/褐松鼠)
新闻推荐
记者|周小飏编辑|当地时间9月10日,中国最大动力电池生产商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00750.SZ,下称宁德时代)在德国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