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釉质可“再生” 浙大发明的仿生修补液可帮忙实现

安徽商报 2019-09-04 01:15 大字

据新华社电浙江大学化学系的唐睿康教授团队发明出一种仿生修补液,在牙釉质的缺损处滴上两滴,缺损表面在48小时内就能“长”出2.5微米晶体修复层,其成分、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与天然牙釉质几乎一致,并与原有组织无缝联结,浑然一体。相关论文于北京时间8月31日在线发表于《科学进展》杂志。

研究人员介绍说,牙釉质是人体中最硬的天然生物材料。这层包裹于牙齿表面的半透明的物质,厚度约为2毫米,其无机矿物含量高达96%。由于缺乏包括细胞在内的生物有机基质,因此无法再生。自恒牙长成的第一天起,牙釉质就在缓慢地消耗着,细菌酵解食物中的糖类物质释放出的酸,以及酸性饮料都会加速它的消耗。一旦牙釉质的防线被突破,整颗牙就像失去了保护伞。

修复牙釉质,堪称是仿生领域一项最“硬”的挑战。常见的补牙材料,例如复合树脂、陶瓷和汞合金等,它们几乎发挥着“填料”的功能,适用于“大洞”修补,但对小缺小裂却常常束手无策,与天然组织之间也不能完全结合。

“理想的修复方法,应该是材料、结构、力学性能三者的统一,而且能实现原位修复。”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浙江大学化学系刘昭明博士说。

实验中,研究团队成员将富含磷酸钙团簇的溶液,用滴管滴在人工龋齿表面,随后将其放入到一个模拟口腔唾液环境的溶液中。“龋齿的表面首先形成了一个仿生矿化前沿。”唐睿康说,实验测量显示,48小时后,牙釉质“长”高了2到3微米,“也就是说,牙齿上长出了一种连续的材料,一个与原组织一模一样、完全结合的生物结构。”

研究还进一步测试了修复材料的力学性能,结果显示,长出来的人工牙釉质,其硬度和弹性模量与天然牙釉质的数值几乎相同。德国著名生物矿化学家、康斯坦兹大学赫尔穆特·科芬教授评价说,这项材料有望在临床上真正实现牙釉质的原位修复。

新闻推荐

『超级蒙卡』通过欧洲核聚变示范堆适用性测评

本报讯(记者汪永安)8月19日,记者从中科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获悉,该所研发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子输运设计与安全评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