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冯至在《书海遇合》

汉中日报 2018-04-04 21:45 大字

杨建民  从经验看去,学问做得大者,起手(思考,运笔)就会呈现不一般气象。这个经验,我在读到桑农教授编汇的这册冯至先生《书海遇合》(“开卷随笔文丛”,湖南大学出版社2017年8月版)时,得到又一次印证。

  说冯至先生是学贯中西的学者,不算夸张吧?他是在德国获得的哲学博士,后来的里尔克翻译研究及《论歌德》这部著述,显示了他这方面的功力。冯先生那一代及较早他们的一代人,最让我们不及的,是“西学”之外,他们的“中学”(中国传统文化学养)同样那么深厚。就冯至先生本人,一部开拓性的《杜甫传》,至今仍是研究者绕不过去的著述。他还是作家(成功小说有《伍子胥》等),诗人,甚至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的抒情诗人。”以这样的底子,写出哪怕“读书随笔”,“成色”,也该和一般此类文字写作者“不一般”吧。

  全书阅读下来,笔者印象极深刻的,是作者语言的质朴。数十年阅读的经验,知道极为考验写作人的,是语言。一部作品,尽管当时凭借故事情节新奇别异抓人,久之,能否立住,不外乎文字。冯至先生文字,初读过去,甚至使人有“平”的感觉,这样的文字,进入自然,叙述平实,几乎没有什么形容词来进行渲染,但准确,绝无费赘之辞。读下去,你会生“洁净”感。感受到其中“沉静”的味道,甚至力度。打个不恰当的譬喻,这是一碗米饭,粒粒米都白生生,有透亮感。

  冯至先生下过很大功夫研究的西方作家是歌德。他的小说《维廉·麦斯特》和悲剧《浮士德》,“它们对于我是两部‘生活教科书\’。作为世界名著,它们当然给我以审美的教育,更重要的是教给我如何审视人生。”文学作品不仅仅可以审美阅读,还是人生精神的“教科书”,这一点,今天许多读者忽略了。冯至先生进一步具体解读:“这两部著作的主人公,身份不同、活动的环境也不一样,却都体现一个共同的思想:人在努力时总不免要经历些迷途,但只要他永远自强不息,最后总会从迷途中‘得救\’,换句话说,人要不断地克服和超越自我。在抗日战争艰难的岁月里,它们给了我不少克服困难、纠正错误的勇气。”(《外来的养分》)人的精神,最终决定人生走向。里尔克、歌德乃至冯至朝着光明人生的高处追逐,正是精神引领的结果。这一点,对于读书人的人生价值定位,无疑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阅读这册《书海遇合》,常常感叹作者腹笥宽阔。不仅在行文中自然征引西方大家的思考,还随手拈来中国经典诗句名言,那么自然地在其间游走。根底如此,不由自主。冯至先生尽管文字质朴,但诗歌散文的写作训练,使他的描绘,也别具特色。譬如说郁达夫先生“他众中俯仰,不粘不滞,永远保持他独特的风度。”还引用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句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譬喻,认为郁达夫“相濡”与“相忘”这两种迥然不同的态度“兼而有之”。他举证:“他(郁达夫)对待朋友和来访的青年,无不推心置腹,坦率交谈,对穷困者乐于解囊相助,恳切之情的确像是\‘相濡以沫’。可是一旦分离,他则如行云流水,很少依恋故旧。……也就\‘相忘于江湖’了。”见到许多有关郁达夫的感触,无论深浅,冯至的描绘都是独具的。这独具得自他的自身感受,也来自从古人获得的识见,从中我们对郁达夫的人生风度,又有了相对深切的把握。

  书中的一切都表明,冯至先生是一位读书爱书人。在书中,他遇见了里尔克,遇见歌德、尼采,遇见了杜甫、杨晦、朱自清、郁达夫、顾随、梁遇春……这是人物;还有书的际遇:《里尔克全集》《歌德全集》,还有自己的《十四行集》,赠送他人的《论语》……这些人世间,旧书店的人、书“遇合”,是因缘,是一种说出有些难于解说的东西。现在,这些文字由桑农先生编辑汇集,又与读者“遇合”,套用经典《论语》的说法:“性相近”所至。爱书的读书人,打开《书海遇合》,你会相信这古老贤者的表述并非妄言。

新闻推荐

马克思与葡萄酒的不解之缘:既是家乡特产又是经济学案例

新华社4月3日报道,卡尔·马克思的家乡德国特里尔以葡萄酒而闻名,有关马克思的许多历史文献和他本人的往来书信中都记载着他与酒的渊源。葡萄酒对于马克思来说,不仅是家乡的特产,更是经济学案例。他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