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离”式读书

合肥晚报 2018-03-18 01:57 大字

“间离”效果是德国著名戏剧家布莱希特提出来的。传统戏剧追求的是让观众相信自己看的不是戏,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看了戏如果能声泪俱下,就是取得了最佳效果。布莱希特不以为然,他觉得好的戏剧不应该让观众陷进某种不能自拔的情绪中,而必须使他们明白自己走进的并非真实的事件,而只是一部虚拟的戏剧,观众理应对戏剧保持评判能力。

写戏需要适当的“间离”,读书其实也是如此。依我的观察,读书的人分两种:一是认为书里的话句句是真理,应该原封不动地记住并应用;一是带着自己的眼光阅读,将有益的知识吸收进脑子,将坏的东西抛弃在草野。

读书的目的之一是求知。除了极个别情况,一本书,费了那么多手脚印刷出来,一般总会有它的长处和价值,妄自尊大、目空一切,认为自己看到的书没有一本入流,并不是一种明智的态度。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看重的就是书籍传承人类经验、智慧、文明的功能。

然而,真正的读书不是去河边拾鹅卵石,只要是圆的都可以装进口袋,而应该破除对作者、书籍的“先验性”膜拜,认真研究面对的书的优势与缺失。一部小说,我们要看它的人物精不精炼、是否血肉丰满,情节、结构、语言有无个性;一本理论书,我们要看它是否有新鲜独到的观点,具不具备足够的人性温度;一册科学书,我们要看是否提供了前沿的学问,能不能有助于我们对某个问题的深入了解……当你手中的书达到了这些最基本的标准,它就是好的和比较好的;否则,它的价值就要打些折扣。

“间离”式读书,当然需要见识。阅读能力表面上属于学问范畴,实际上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一个人经历了社会的风风雨雨、对世事有足够的洞察能力,他读书也不可能读得呆板,而会边看边思考,从无疑处读出疑来。反之,如果你阅历肤浅、这也不识那也不懂,遇到错误,你说不定还会以为这是独异的地方。

“间离”式读书也需要一定的自信。一个人缺少自信,对己所不能的事情都抱着粉丝心理,觉得谁都比自己厉害,估计你想“间离”也“间离”不起来。只有那些相信自己的眼光、思维能力的人,只有那些认为自己可以干好想干的人,才敢对书上的东西指指点点,也才敢袒露自己对某本书的个人见解。

“间离”式读书,“间离”出去的不是谦逊,而是我们内心的某些教条。 □游宇明

新闻推荐

切尔西遭点球悬案 巴拉克怒斥:惨案重现

争议瞬间切尔西和巴萨来到欧冠1/8决赛第二回合争夺,双方首回合战成1比1,加上过往的恩怨情仇,这场比赛尚未开始就火药味十足,开场后不久巴萨就凭借梅西的一传一射早早2比0领先,比赛的悬念似乎已经结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