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余华抬起了脸

甘南日报 2018-01-03 09:42 大字

□瘦水

前面是阳光灿烂的少年回忆,充盈着感性世界的清纯与张扬,以及少年所能包容的无知,莽撞,冲动,性别的腥味。

而后面却是成年人的麻木,无奈,年龄所显示的尴尬与暴露。

读不下去了,我以为柳生会找到怎样的古典爱情,而是与卖掉女主人公惠的身体开始,思维的跨越太大,合上了书舒缓一口气,《余华精品选集》算是读完了。最后一篇《一九八六年》是在一个疯子割掉自己身上的肉开始的,疯子把自己似曾相识的女儿叫做妹妹。

不知怎想,《呼喊与细雨》是耐读地,一口气能读完。《许三观卖血记》也是好看。

想起德国汉学家顾彬说起莫言,余华等人不懂文学,其实一个德国人对中国人了解多少。尤其是中国的小说。

连我在精心地想品尝他的小说集时,我也有点纳闷,人存在的状态真的是这样吗。也许这是小说的功能,超越了生活,回避了现实。

这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吧,就像一位哲人所说,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我们也就有了余华的小说。

而问题是人既然这样生存,那么也就应该有人存在的目地和意义。余华的难奈在于他只提出了问题,而没有分析和解决问题。

也许这是哲学家提出的问题,但是在小说的情节里有点提示更好,也就是阳光一点更好。

即便二战那样血腥的场面,也有一小块战斗是为了拯救大兵瑞恩。人性至上的原则在世界得到了认同。

也许是小说的专业化,只有在大学的学堂里人们对余华有着阅读和研究的兴趣,而在民间,翻开余华小说的某一页我会停顿下来。

想起了汪国真,舒婷,席幕容,张海迪,金庸等人曾一度风靡中国,大街小巷尽是琼瑶等人的语言和歌曲。那是一个时代,人们清晰如初。

看得懂,真实,阳光,而又热爱着这仓促的活法。这是这些作家和时代的共同点,他们巧妙地进入了我们的生活。

就像人们知道金庸是谁,但又不知道鲁迅是谁。人们也许是凭着个人的爱好生活着。

但光阴如此,必然有着他的另一面,无法逃避的存在,但偶然也会拈花一笑,装点着我们现在的生活。

怎样,都要面对面前静静流淌的黄河,千百年以来她就这样流淌着,一位主持人总是这么说。而我们也要看到喜鹊的鸣叫和雀们大大地惊恐的眼珠。

《兄弟》也许好读,这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选择。

新闻推荐

德法领导人:新老之间

2017年5月15日,在德国柏林总理府,德国总理默克尔(左)和法国总统马克龙在新闻发布会结束后握手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的传记作者玛丽昂·范伦特翰记得,5月埃马纽埃尔·马克龙当选法国总统的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