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网购遭遇超长预售期

消费质量报 2022-04-15 18:03 大字

消费质量报舆情监测中心利用专业技术手段,通过对政府职能部门、新闻单位网站和微博的观察,以及对各大社交网站、论坛的监测,依据事件新闻转载量、微博微信转发和评论数等数据,监测出一周以来关注度较高的政务热点事件。消费质量报全媒体中心记者王钰

舆情回顾

当前,商品预售之风席卷各个电商平台,并且商品的预售期在不断延长,从15天延长至45天再到90天甚至更长,个别消费者甚至还未收到2022年的新年衣服。

预售的“坑”很多人都踩过,拥有15年网购经历的宝妈张希冉(化名)在今年2月看中了一家大码女装网店的两条裤子,看到商品页面标明“付款后5天内发货”,她便下单了。3月1日,张希冉看到,该商品的物流状态更新为“待揽收”,一直到3月24日,该商品的物流状态都未再更新。在此期间,张希冉曾多次与商家进行沟通。商家表示,受疫情影响,中通快递无法从广州发往北京。张希冉又多次与商家协商更换快递公司,商家同意后并未履约。

3月24日,张希冉再次找客服协商,客服却让她退货重拍,并声称会更换快递公司。在张希冉看来,“我怀疑他们其实是没有货,根本不打算给我发货。”

在服装行业,之所以越来越多商家采取预售,是因为行业产能过剩容易引起库存积压。但预售存在的“拖延症”“货不对板”等消费风险,不容忽视。

舆情背景

“预售”一词顾名思义,指消费者需在产品上市之前预先付费,而商家在预售达到一定量后才投入生产并发货。在愈发方便快捷的电商平台,预售的做法原先仅限于部分制作繁杂的商品,但如今预售现象却有愈演愈烈之势。

预售本多见于房地产、数码产品或预先定制的商品。伴随电商平台的发展,预售模式应用越发广泛,从网红店产品上新到“双11”等互联网大促销活动,提前数个星期甚至一个月开始要求支付定金,超长预售应运而生。

在今年“3·15”的前一天,新华社在微博等平台上发布了“揭秘网红服装店超长预售”的视频。

在拼多多上,预售超过7天,一律不在平台优先展示产品。此前,抖音、淘宝也一度有过暂行规则,对于预售的商品不予优先展示。实际上,预售制度一直都存在。

日前,江苏省消保委对此现象做了微调查,发现各大网购平台均存在预售行为,时间为8—45天不等。舆情方面,今年第一季度,与网购超长预售相关的信息有1507条,主要问题有3个方面:一是预售涉嫌侵犯消费者知情权。二是预售时间长、超时不发货问题遭吐槽。三是低价诱骗、涉嫌虚假销售。各界声音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预售有利于商家进一步提高经营效率或者降低风险。然而对消费者来说,还是存在一定风险。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商学院特约高级研究员陆泽倩:商品可以预售,但品质和服务绝不能透支。商家希望实现成本风险最小化,但不能跟消费者“玩套路”,更不能凌驾在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之上。如果商家让预售成了一种套路,将口惠当成优惠,那么,消费者擦亮眼睛、用脚投票将是最有力、合理的反制。

网友声音

@虫二的新家:现在都是这种方式,体验感非常差。

@一天到晚买:买之前先看清楚,能接受预售就买,但是90天预售也太长了。

舆情分析

近年来,为争夺消费者市场,减少库存损耗,快速回笼资金,越来越多的电商企业开启预售模式。

一部分商家进行“预售”主要是为了试水销量,通过挂出服饰的设计图或样品试探市场对该款服装的反应。在获得消费者下单数据的情况后,再向代工厂下单生产,即便产生退货,也不会有大量库存的积压。

预售的好处不少,但问题也有不少。相比于货不对板、售后申诉难等问题,预售期的时间过长,或不断延长,这个问题更加关键。解决这一问题,关键还是商家要诚信守法经营。除了商家的预售要遵守商品交易原则、商业道德,不能违背真实可靠、公平交易的经营之道,坚持不违背良心去赚不义之财之外,还得给网店“预售风”加个期限,重点在避免“一拖再拖”上拿出对策办法、因势利导,大力治理,不能让漫长预售期成了一种“痛苦”等待,消磨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面对预售发货时间上“拖延”“无限期”等消费风险,监管部门更要积极响应消费者的呼声,主动作为,严格规范监管发货时限,从时间压缩、效率提升的基本环节上医治预售“拖延症”,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利益。同时,消费者也要慎重选择购买预售产品,尤其是一些没有明确发货时间的产品,可能风险更大,要尽可能不购买,以免掉入陷阱。

新闻推荐

国家安全人人有责

4月13日,在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龙泉街道日月城幼儿园,社区志愿者给孩子们介绍全民国家安全日相关知识。今年的4月15日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