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对“伪创新”坚决说不

四川农村日报 2022-04-14 06:37 大字

﹃伪创新﹄根基不稳。

□罗淇尹

日前《半月谈》记者在采访调研中发现,创新方式方法是做好基层工作的重要手段,然而,有的地方出现“造词式”创新、“复制式”创新、“亮点式”创新等苗头,片面追求标新立异,忽视实际工作效果和群众需求,增加基层负担,破坏基层政治生态。

“创新”既是基层提升工作质量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上级职能部门及组织考评基层工作成效的重要依据。正因为具有这样的特殊性,不少单位便格外重视创新工作,希望用创新亮点开启发展加速度。这样的想法并无问题,而且还应多鼓励,好的工作经验、创新举措,就是应该总结提炼宣传,这样既能够便于其他单位借鉴,也能够切实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

但近年来,由于过于看重创新工作,不少地方出现了“造词式”创新、“复制式”创新、“亮点式”创新等“伪创新”现象。工作内容大同小异,但却要挖空心思改了个名字、换了个说法,“造词式”创新使得基层叫苦不迭;简单地复制移植经验,扩充下文件,换个新马甲,“复制式”创新让基层做了无用功;罔顾实际花重金追赶潮流,片面追求“高大上”,“亮点式”创新极大加重了基层负担……种种偏离轨道的创新苗头不仅会减弱基层干部大刀阔斧的创新勇气,更会催生重攀比、走形式等不正之风。

“伪创新”错在谁?从根源来看,是个别党员干部未能坚持正确的政绩观,急功近利,只求短效,一味钻研用创新成绩为自己的履历添分加彩;从客观因素来看,是个别领导干部观察基层角度不广,措施办法不多,喜用创新亮点直接评估工作成果,导致传递出“创得好就是干得好,干得好就是考核好”的错误理念;从干事氛围来看,是个别监管部门未能及时出台相应管理办法,对“伪创新”现象没能及时发现、铲除。

在笔者看来,基层创新应树立解决问题的正确导向,以是否能给群众带来便利解决为考察标准,因此“伪创新”归根到底就是求真务实的观念有所缺位。若党员干部坚持为民办“实”事,领导干部坚持下沉基层看“实”情,相关部门坚持积极谋划创“实”境,相信此现象会有所改善。

警惕“伪创新”现象变异,干部、单位等需多向发力,以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做好创新,要以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创新实绩来赢得群众的口碑与支持,切实营造风清气正的创新氛围。

(请漫画作者与本报联系以奉稿酬)

新闻推荐

广东: 认真做好不同群体党员 二十大代表推荐提名工作

“这次推荐提名二十大代表不仅我们支部25名党员都参与了,我们还通过宣传栏、内部通报等方式,对推荐人选进行宣传,不少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