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风解析(八)
□雷盛成
B:施仁布爱 行善积德
——弘扬善良美德建设仁善家风
仁爱善良,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儒家的道德观念都是从“仁”出发的。在这样的传统文化影响下,仁善家风成为众多家庭追求的目标。
善良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一,也是中华传统优良家风之一。几千年来,“众善奉行,诸恶莫做”一直为中国家族所信奉,是教育子孙行善积德、打造厚道仁善家风的重要家训。
所谓众善奉行,就是不管是大善小善都要奉为至上,努力践行,“勿以善小而不为”;而诸般恶行,不论大恶小恶,凡与恶行沾边,都要一律避免,全力杜绝,切不可作,“勿以恶小而为之”。这是劝诫人们多行善事,杜绝恶行。原本是佛家用语,却被用作教育后代子孙积善行德、厚道处世的家训箴言,传诵至今。
善良是一切美好的源头,也是所有家风最基本的底色。它能生出孝顺、忠诚、俭朴、勤勉、敬业、诚信、谦恭、文明等一切美好的品质。教育和引导子孙保持善良的天性,心怀善良之心,这是仁善家风得以绵延的根本。
范仲淹在《实谏议录》中记载“五子登科”,说的是五代末期天津窦禹钧的故事。窦禹钧富甲一方,却仁爱善良,他的一个仆人盗用窦家一大笔钱后,写了个“永卖此女,与本宅偿所负钱”的字句,系在自己女儿手臂上,然后远走他乡。窦禹钧知道后,认为这个仆人也算是故人,用以“抵债”的女孩也是故人子女,于是不仅烧掉了凭证,还收养了这个可怜的女孩,将其抚养成人,又置办了很多嫁妆,风风光光地将其嫁了出去。仆人听说窦禹钧如此大义,赶紧回来谢罪。窦禹钧原谅了他,对前事一概不究。
窦禹钧仗义疏财,对亲朋故旧照顾有加。凡亲朋故旧中有去世、因贫不能操办丧事的,他常常主动出钱相助。他一生中为27位死者办理丧事,为28个穷人家的女儿置办嫁妆。亲友故旧中有家庭贫困的,他主动借钱给他们做生意,使其发家致富。由于他为人仁善,在其死后,那些得到过他帮助的人自愿为他守孝三年,作为报答。他的五个儿子个个有出息,都科第上榜,功名在身,民间称为“五子登科”,认为都是因为窦禹钧的仁善积德所得到的福报。后来,五个儿子也都传承了父亲的仁善家风,并代代相传。
《大学》上说“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意为有仁德的人,以财助弱,财富为其赢得好的名声和健康的身体,甚至名垂青史;没有仁德的人,以牺牲健康和良好的名声去获得财富增长,必定得不偿失。
人生就是一架天平,一个托盘上放着财富,另一个放着家人的健康、儿女的教育、夫妻的和睦。两者相权,要懂得理智选择,正确平衡。
《易经》上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就是对仁善家风的另一种推崇。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说:某人能升官发财,那是他祖上积德;哪家子孙这么出息,真是祖宗有德。事实的确如此。家庭是否发达,子孙是否兴旺,与堂上的老人、甚至祖祖辈辈的先人,有没有行善积德有很大关系。身为父母,就是要多行善事,广积阴德。只有多做善事,杜绝恶行,才能内心光明,心地光洁,没有阴影,子孙才能学会行善,无灾无祸。
仁善家风,是家族绵延不绝的根基,也是家族平平安安的前提。父母祈望子孙平安,希望子孙无虞,就一定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善良之心,打造仁善家风,并将这种家风一代一代传下去。
(未完待续)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4月8日电(记者丁静樊曦)记者8日从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公司获悉:4月8日零时起,全国铁路将实行新的列车运行图,中国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