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热升温背后是奋斗者的渴望
近日,考研的激烈竞争再次引起热议。今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考人数达到457万,较上年增长了80万人,增幅达21.2%。在报考人数逐年攀升和硕士扩招的双重背景下,考研变难了吗?这股来势汹汹的考研热,因何而起?
考研热词
破除唯分数论
近年来,部分高校在硕士招生上,成为破除唯分数论的先行者。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副校长徐景坤建议更改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模式。他认为,现行硕士研究生招生模式录取方式比较单一,仍是唯分数论。研究生考试应由统考改为申请制,模仿博士生招生申请审核制,一名考生可以申请若干所学校读研。他建议设立各学科专业等级考试,取消研究生统考中招生院校自命题的专业科目考试,由国家按照一级学科统一命题,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
中国传媒大学自2021届开始启动研究生招生改革,初试达到国家线的考生即可进入复试选拔流程,而复试选拔增加了“材料评议”环节,“初试成绩+材料评分”的综合成绩才决定考生能否进入复试。中传研究生院副院长史萍曾接受采访时表示:改革是为了重点考查理性分析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等,确保录取的硕士生有良好的培养潜质和发展后劲,从源头上筛选合适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的学生,从头抓好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继续深造 升级专业水平
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 《202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近六成考生因为想增强就业竞争力而选择考研。该报告勾画出大部分考生的心理:拿到研究生文凭,在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
刚刚以401分的考研初试成绩进入复试的青岛大学外语学院2018级英语师范专业大四学生徐倩,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即将到来的复试。“今年大家的初试成绩都很高,401分不算高分。”今年考研人数较去年增加了80万人,分数线也随之攀升。 401分没给徐倩带来太多惊喜,只是“刚刚好”。“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也在不断丰富,这也要求教师的专业水平升级。本科文凭不够满足愈加成熟的教育行业需要,考研是必需的。”去年,师范专业的徐倩到西海岸朝阳小学实习,担任了一年英语老师。这一年的时间让她看到了教育行业飞速发展的现状,于是下决心考研。在教育界,一个经常被谈及的现象是有很多硕士和博士应聘中学教师岗位,而且不少人是名校毕业生,其中不乏海归硕博士。从整体上看,这所谓的“大材小用”对教育质量提升有促进作用。受过研究生层次教育的就业者,比本科生更深耕学术研究,看待问题往往能更包容、更多元,能为创新提供更好的思想基础。这也是徐倩说服自己考研的理由。
过几天,徐倩将进入另一道难关——复试。成功过关斩将进入下一轮,她依然要面临“不上则下”的残酷考验。对于这一轮考试,徐倩信心十足,“复试考的是教学法内容,这几年的实习经历和老师的专业指导,已经让我积累了丰富的应考能力。 ”
专业成熟 握住发展“底牌”
根据相关统计, 2021年大学毕业生总数达到909万人,与2020年的874万人相比,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教育部发布了一份文件,规定研究生院,外国(海外)学习经历和学习方法(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不应作为招聘的限制性条件。归根结底,这份文件所传递的信息就是:909万毕业生求职,专业背景成主筛选条件,高学历才有更多选择。
“随着专业领域逐渐成熟,需要的人才水平也就更高。 ”从山东科技大学硕士毕业后,宋弢考入华中科技大学读博士,随之又考入西班牙马德里理工大学读完两年博士后,来到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任教,带研究生。2017年至今,5年的时间里,在宋弢接送的一届届研究生中,从专业课水平到文化课素养,学生整体质量连年提高。 “在多次研一新生的交流会上,学生提问的问题以及对未来学术研究的规划,令人耳目一新,老师们有时会惊讶于这些颇具远见和学术水平的话出自研一学生。 ”采访中,宋弢开玩笑说道,“这也督促自己应该不断学习提升,不然可能会有一天跟不上学生的进步节奏。 ”
研究生的学术水平提高,从根本上来讲,原因在于行业市场飞速发展对高校人才要求的普遍提升。“尤其是IT行业,发展速度日新月异,如果专业领域的人才水平滞留,会影响国家在这一专业领域的发展。 ”宋弢坦言,由于IT行业涉及面广泛,虽然本科毕业生也能找到合适的工作,但从事的工种与研究生有所区别。成熟的IT企业会把学历更高的毕业生安排到更加高精尖的岗位上,本科毕业生则会被安排到“入门”的基础岗位,即使是在同一家公司、同一个行业打拼,但从薪水以及个人在行业内的未来发展来看,大相径庭。“本科生与研究生同时上岗,本科生的年薪水如果在15万元左右,那研究生可以达到20万元左右,而水平更高的研究生,年薪在20万元以上。 ”即使是研究生,也不能一概而论。水平更高的研究生,毕业后会带着更多含金量高的“底牌”入职。而这些“底牌”就是研究生就读期间,参与过的科研项目、发表的学术论文等,这些“底牌”能使他们在岗位上谋得更高发展平台和未来前景。
就业缓冲 读研后再找定位
考研报考人数的增多,背后是就业市场的升级所导致。在过去,名牌院校本科生就能获得很好的工作,但放在如今这个时代,如果不是研究生学历,甚至不是双一流研究生学历,那可能连简历关都过不去,这就是最大的现实。
“22岁毕业就去工作赚钱太早了,还是继续深造对她来说更有意义。”市民谢女士的女儿在青岛科技大学读研一。女儿刚上大一的时候,谢女士就对她的未来发展有了规划——本科毕业后考研。女儿读大三的时候,谢女士曾与女儿讨论过未来的发展,二人见解一致:在没有明确职业规划的情况下,考研成了唯一目标。
“我们做父母的还年轻,没必要让孩子早早就业。”像谢女士一样的独生子女家庭,家长更愿意精心栽培孩子的成长,尤其在教育上希望孩子多学一些,后面发展得更好一些。既然孩子在毕业前还没有定位职业发展方向,作为父母也希望给孩子一段时间的就业缓冲期,“既然孩子暂时不想离开校园,那就让她通过3年研究生学习来找到自己的定位。 ”
“原本因为高考成绩不理想,被限制了专业选择,通过大学的学习,她还是希望能在自己喜欢的传媒专业发展。 ”通过考研,谢女士的女儿如愿以偿,通过考研重新选择了所学的专业。谢女士认为:“能在她感兴趣的专业上发展,未来即便她想考博士,我们也全力支持。 ”
记者手记
“考研热”的冷思考
不可否认,考研可以提升自己的基础知识储备和专业底蕴。但考研热持续升温的背后还是“就业问题”。为什么找工作必须考研?曾有国内高校专家表示,这与社会在招聘人才时的重视学历甚至是“唯学历论”有关。往往学历越高的人,就业竞争力也就越强,为了让自己拥有更重的竞争筹码,很多人必然要为考研放手一搏。
盲目寻求高学历的人才,其实也是一种典型的社会问题。如果单位招聘都把研究生作为用人的首选,不顾岗位类型和专业领域的具体要求。用人单位盲目追求高学历实际上是很不成熟的市场表现。
考研,是人生路上的一种选择,但并不是唯一的选择。工作与专业,重在对口;就业与发展,重在能力。盲目追求高学历而引发的考研热,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或许仍然无法“降温”。但考生在选择考研时,需要冷静思考,对未来的工作规划有理性的分析。
本版撰稿摄影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钟尚蕾
新闻推荐
上海将加强核酸检测期间相关区域人员管控实施交通管制严控人员流动据新华社上海3月28日电(记者袁全)在3月28日举行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