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视点 碳中和背景下的新能源科技前沿
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工业化程度提高、化石燃料大量消耗、全球范围内森林面积减少等,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气温升高、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多发等诸多生态环境问题,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与挑战。
为推动能源低碳化和绿色发展,2020年9月,我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不同国家推进碳中和的进度有所不同,目前全球已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出实现碳中和的时间,大部分国家提出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世界各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平均需要50年以上。当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过程中,一次能源消费仍在快速增长,碳排放也仍处于增长阶段。这预示着我国要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以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效率才能实现碳中和目标。
目前,能源领域碳排放总量大、占比高,这主要是源于化石能源的大量开采和利用,使得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急剧增加。为实现碳中和,亟待变革能源利用方式和调整能源结构。一方面,改变化石能源利用方式、提高化石能源转化效率、促进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另一方面,我国目前的资源结构为“富煤、少油、缺气”,亟需改变能源结构,提高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占比,大力推进低碳能源替代高碳能源、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总的来说,发展新能源,实现能源转型,降低化石能源消费,提高能源利用率,节能减排,构建绿色低碳的能源体系,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实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
预计到2060年70%的电力将由清洁可再生能源供应,约8%将由绿氢支撑,剩余约22%的化石能源消费将通过碳捕获方式实现碳中和。由于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受自然界的风速、风向、昼夜、阴晴天气的影响,具有间歇性、波动性,为保证电网安全、稳定、可靠供电,长时储能技术将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核心,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替代燃油车也是有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途径,未来将得到更快的发展。
经过多年发展与积累,我国新能源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持续提升,部分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但行业整体科技水平还不足以支撑能源结构转型升级的需求,相比发达国家仍然在部分方向存在差距。特别是在双碳目标提出后,更需要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寻求颠覆性的技术突破。因此,加快核心技术创新,推动能源开发、转换、配置、储存、使用等领域的技术创新、装备制造和产业发展等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未来,我国将以更大力度推进新能源先进发电技术、先进特高压电网技术、大规模新型储能技术、绿色氢能技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和先进核能技术攻关的同时,进一步推进煤炭绿色高效利用技术、石油化工绿色低碳技术的创新攻关,推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在节能、储能、清洁能源利用、能源互联网领域的创新融合。可再生能源发电、先进储能技术、氢能技术、先进核电、二氧化碳综合利用等新技术有望取得系列重大突破,减碳脱碳技术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能源领域技术研发和攻关的重点。
(陈军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副校长)
新闻推荐
3月23日拍摄的武汉江夏灵山生态文化旅游区(无人机照片)。武汉市江夏区灵山的生态环境曾因持续几十年的矿石开采遭到严重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