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模仿和拒绝 九品中正制解析②

济宁晚报 2022-03-23 08:21 大字

文/宋延坤

九品中正制推出以后,曹魏统治集团和士人群体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极大缓和,内部也愈发稳定,那么,孙吴和蜀汉两方怎么看呢?为了加强集团内部的团结稳定,他们又都做了哪些工作?

孙吴:开启“吴人治吴”模式

在魏、蜀、吴三方里,孙吴存在的时间最长。为什么综合实力不是最强,却比曹魏和蜀汉坚持的时间还要久?在笔者看来,孙吴一方对九品中正制的“模仿”做法,或是其能存在那么久的关键原因之一。

孙吴版九品中正制何时出现?就现有的史料来看,并没有明确的记载。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旭华在其著作《九品中正制研究》中表示,在黄武(222-229年)至嘉禾(232-238年)年间,孙吴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中正组织,并分为州、郡两级,而且,这项制度一直到孙吴灭亡才消失。那么,孙吴版九品中正制和曹魏那边的区别又是什么?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州中正的称呼在孙吴这边变成了“大公平”。孙权为什么会效仿曹魏推行孙吴版九品中正制呢?历史学家唐长孺的话似乎就是答案。“两个分立的政权却先后创立中正之官,主持州郡评议人物,这不能说偶合或单纯地仿效,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有共同的历史渊源和历史条件。”这番话说到了问题的根子上,因为孙吴效仿曹魏推行九品中正制的关键,不仅仅是为了选拔人才,更是为了拉拢本土世家大族进而达到维护内部稳定的需要。

长期以来,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北方是政治中心,也是产生世家大族更多的地方。不过,南方产生的世家大族少是事实,可“少”和“没有”之间并不能划上等号。由于北方战乱持续太长,很多北方人被迫迁移到了南方,这些人的大量迁入,在增加南方人口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当地的生产力,而本土士族尤其是顾、陆、朱、张、谢、纪等世家大族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壮大的机会。再者,名士清议之风可不是中原地区的“特权”,江南同样也存在这股风气,比如,许绍、许靖兄弟主持的“汝南月旦评”有着极高的知名度,而顾邵、陆绩甥舅二人主持的乡里清议,在江南同样有着较高的知名度。曹魏通过九品中正制的推行,把名士清议这项民间自发活动赋予了官方化和制度化的属性,意图改变世家大族、名士操纵地方人才选举工作的局面,而孙吴推行这项工作也是为了实现同样的目的。

曹魏推行九品中正制,让士族尤其是司马氏得到了掌控朝廷的权力,为什么孙吴一方却没出现这个问题呢?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地方就在于,孙吴一方在给予江东大族当官特权的同时,兼顾到了流亡北士和淮泗集团的政治利益。

孙吴是怎么起家的?那是以张昭为代表的流亡北士,及以周瑜为首的淮泗集团这两大政治势力,长期掌控军政权柄并给予孙氏以足够强大的支持。简单来说,这两大势力在孙氏家族面前不仅仅是部下,更是事业的合伙人。而曹魏那边呢?曹家人只有部下而没有合伙人,面对实力强大的士族,曹家人是单枪对抗,而孙家人却是双刀出击,那么,谁的胜算更大一些?相信大家能够明白。所以,孙吴比曹魏的灭亡要晚。

蜀汉:限制益州本土士族发展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样一句话,主要用于表达蜀汉后期人才凋零的尴尬境地,那么,蜀汉仅仅是缺乏将才吗?并不是,因为蜀汉文臣中能够拿得出手的人似乎也没几个。也有声音指出,在魏、蜀、吴三方里,蜀汉一方的地盘最小、人口最少,没有足够多的人才可用也是情理之中。在笔者看来,没有推出九品中正这样的人才选拔制度也是造成蜀汉人才匮乏的关键所在,同时,这也是蜀汉最早灭亡的关键原因。

蜀汉为什么不推行自己的九品中正制?难道,被称为“智绝”的诸葛丞相没有意识到这项制度的重要性?作为世家大族出身的他,不可能意识不到九品中正制的重要意义,可作为蜀汉政权的长期掌控者来说,他深知这项制度的作用,才没有将这些制度在蜀地推行。我们在《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本报2019年1月4日16版)一文中指出过,蜀汉内部存在着三个部分的政治势力:其一,益州本土势力,除了本土世家大族外,还有李严这类被刘璋提拔起来的东州派;其二,刘备在荆州时建立的人才队伍,如诸葛亮、蒋琬、马良等;其三,以简雍、孙乾、赵云等人组成的元老派系。

从刘备事业发展轨迹来看,蜀汉内部的势力结构可以分成以上三个部分,如果以权利分配的角度来看,蜀汉内部的势力却可以这样划分:其一,以李严、法正、许靖等人为代表的东州派;其二,以诸葛亮、蒋琬、费祎等人为代表的荆州派,一般来说,孙乾、糜竺等元老也被划归为这个派系;其三,以谯周、李恢等为代表的益州本土士族。同时,从决策权的分配方式来看,蜀汉的内部则是“荆州派系为主——东州派系为辅——益州围观”的状态,尤其重要的是,益州本土世家大族在蜀汉集团不仅没有得到足够多的权力分配,反而经常要受到打压。而且,蜀汉屡次北伐时,益州本地人都要承担上出钱出力的责任。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诸葛亮也推行九品中正制,同为“外来户”的荆州派系和东州派系,权力必将会被益州本地世家大族蚕食,或许也会像曹魏一样被士族夺走了手中来之不易的权力。当然,我们也要承认的是,刘备、诸葛亮、刘禅也不都是一味地打压本土士人,也限制过荆州派系和东州派系的权力,不过,他们付出的这些努力似乎并没有换来益州本土士族的支持。

终章:杨坚废除九品中正制

曹魏初期,郡中正(小中正)是真正发挥品评人物作用的群体,他们当时还没有被地方士族把控,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司马懿提出设置州中正以后,九品中正制逐渐完成了门阀化的转变,这项制度最终也成为了门阀士族为自己谋权的工具。那么,门阀士族通过九品中正制逐渐掌权的证据又是什么?偏重门第已经成为了事实,才能和道德如何已经不重要了,以至于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对于曹氏、司马氏这样的掌权者来说,九品中正制虽然能够拉拢名门望族,却也造成了皇权的旁落:曹丕压制宗室、厚待士族,让司马氏成功夺权;司马炎厚待宗室却又给“八王之乱”埋下了祸根;司马睿建立东晋离不开琅琊王氏的大力协助,但以王导为首的王氏却是大权的实际掌控人。“王与马,共天下”这句话是现实情况吗?其实,这已经是很客气的说法了,实际上,朝廷上有四分之三的官员是王家人或与王家相关的人。当门阀所掌控的权力越来越重之时,各种矛盾也就开始出现了,在为“东晋十六国”这个大分裂格局打下基础的同时,也为杨坚建立隋朝做了足够好的铺垫。九品中正制有何利弊,出身弘农杨氏的杨坚自然是非常清楚,因此,为了避免门阀政治的再次出现,他干脆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同时推出了科举制这项影响中国古代史达1300多年的人才选拔制度。

当然,九品中正制并没有因为科举制的出现而彻底消亡,因为这项制度到了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时,被李渊一度恢复,只不过李世民登基之后又废除了这项制度。为什么李渊一度恢复九品中正制,而李世民又将其废除呢?笔者认为,这或许和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很大关系。隋朝存在时间毕竟太短,科举制没有得到足够多的时间去完善成熟,而门阀士族的影响力在唐初却未完全消失,李渊应该出于稳定大局的考虑,暂时恢复了九品中正制。李世民之所以要彻底废除九品中正制,则是因为门阀士族的影响力越来越弱,而科举制却得到了很大的完善,他也借此良机彻底废除了九品中正制。

游戏中的孙权形象

新闻推荐

▲“最美家乡河”

海口美舍河凤翔湿地公园(3月19日摄,无人机照片)。美舍河是海南省海口市人民的“母亲河”,今年2月水利部公布全国11条“最美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