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科研浮夸风敲响“钱学森之问”的警钟
针对一些媒体报道科学成果时偏好用“重磅”“诺奖级成果”“革命性突破”等词句,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田刚尖锐指出,此类新闻吸引眼球却不符合实际,除了误导公众,编造盲目乐观情绪,与科研工作应有的脚踏实地、求真务实氛围不匹配,还可能破坏学术风气和科学发展的正常秩序,助长浮躁风气。
媒体的“嗨”与一段时期以来科研领域少数人员和机构的自“嗨”同根同源,既有利益驱动,也存在体制机制的种种诱因。此前针对科技工作者状况的一项调查显示,近半数参与调查者认为,科研学术领域急功近利、学风浮躁问题比较严重。
事实上,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短板依然突出,重大突破性、原创性成果还很缺乏。我国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要行高致远,无论是科研人员,还是政府部门、相关机构、市场主体以及公众,都必须力戒浮夸浮躁之心,媒体更不能为了迎合社会心理及收割流量,助长科研“民粹主义”的不良风气。
科研界需要风清气正的环境氛围。科研是漫长而艰辛的过程,科研成果不是靠包装和炒作就有“革命性突破”的,科技创新不可能因为各类机构的评比和媒体鼓吹就能“引领世界”。科技报道乃至科研领域的浮夸风气,再次敲响“钱学森之问”的警钟。
在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任何其表虚浮、其心不安的躁动,都不利于研究人员攻坚克难和攀登科技高峰。急功近利和好大喜功只会扼杀科研和创新的内生动力,把真正的科学家给毁了,把可能出现的突破性攻关成果给毁了。
科技演进的历史一再表明,科学研究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需要从相关机制保障善待科学研究、尊重科学家,也需要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不断巩固和呵护好科技人员探索真理的好奇心。2019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要求,大力弘扬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反对盲目追逐热点、随意变换研究方向。
其实,心境淡泊,不仅是对科学研究者的要求。正如有论者所说,浮躁是时下社会很多领域的弊病,不能单单择出科学家来求全责备。确实,我们必须看到科技“浮夸风”背后的问题。
比如,过去一段时间,为便于考核绩效,许多科研机构习惯于“以数字论英雄”,拿论文和项目数量统计科研人员的贡献。这种绩效考核忽视了科学研究的规律。不少业内人士呼吁,要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研人员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制度。
“科学,无尽的前沿”。前沿和未来的奥秘在哪里,我们并不知道。探索未知世界,我们需要更多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的科研工作者,在追求真理、崇尚务实的良好氛围下,坚定地向着未知领域迈进。
方大丰(原载于3月15日《工人日报》)
新闻推荐
邓伦偷逃税被处罚并追缴1.06亿 系税收大数据分析发现;曾被税务机关提醒督促仍整改不彻底
记者15日了解到,近期,根据税收监管中的线索,上海市税务局第四稽查局通过税收大数据分析发现,邓伦存在涉嫌偷逃税问题,且经税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