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5年灵活就业可能占半壁江山?
发展最大的红利,就是每个人的选择越来越多,就业越来越灵活也是一个标志。一个人一辈子在某个厂子里干到退休这种事越来越是个神话,甚至德国日本倡导这种文化的国家也玩不下去了,因为新技术一出现,立刻干掉一大堆职业。既然趋势已经成这样了,就没必要紧张了,调整好心态,迎接未来。因为新产业、新模式的不断出现,社会的上升通道实际上也在变宽。国民收入趋势会越来越高,生活也会越来越好
“灵活就业”始于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前,农民在村里种地,工人在城里上班,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一干就是一辈子。这种模式在改革开放前后,受到了多重冲击。
首先是几百万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返城,由于城市没有那么多岗位供应,一些人只能是自谋出路。他们应该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灵活就业”的人。有一部分顺应当时的政策空隙,开始搞起个体经营。著名的“傻子”年广久,靠卖瓜子变成了百万富翁,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人眼里,这个财富规模,跟现在大家看马云差不多,甚至引发了全社会的讨论。
由于当时人们的消费需求被压抑得太厉害,所以各种小饭店、衣服店、副食店兴起后,大家都争相购买,这些从业者赚得太多,以至于社会上各种反对的声音也很大,说什么“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其实也不一定是真的原子弹研发人员不如卖茶叶蛋的,他们说的是端“铁饭碗”跟市场化的工资没法比。这种形势激发越来越多体制内的人也寻求创新和突破,有的离开体制,去独立创业,有的在体制内寻求突破。这构成了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生机勃发的社会生态。
一些人视野比较广,跑去香港拉项目,香港那时以制造业为主,人工成本比内地高,香港企业自然愿意在一河之隔的深圳搞个工业区给香港做代工,后来这种模式扩散成了中国制造业的雏形。由于代工业务蓬勃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力,1992年国家放开了农民流动,大量农民离开家乡去沿海务工。这些农民工当时去沿海务工比在老家务农收入高好几倍。那时候大家找工作,主要是去工厂当工人,或者去工地当工人。互联网行业刚起步,国内科技公司也少。那段时间的中国城市,就是个大工厂,经济发展动力主要是工业化。
服务业繁荣助推灵活就业持续上涨
2013年,服务业超过了工业和农业,成了国家经济的支柱,中国从以前的出口导向逐步转变为消费导向。从那一年开始,国家的发展动力从“工业化”转向了“城市化”。
制造业在我国社会经济与民生中始终扮演着基石的作用,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你在工业领域做,除非你是厂长,否则赚到的钱会很有限。全世界都这样。很多人以为德国特殊,其实德国的工人收入并没有网上说的那么高,哪怕是工人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去做软件或者金融。另一方面德国工人已经非常少了,他们把收益少的产业转移到了中国和东欧,只剩下了一些高收益的产业。据德国联邦统计局统计,截至2019年底,德国农业就业人数60.6万,制造业就业人数114.5万,服务业人数3367万,服务业是工人的近三十倍。
工业是基础,大国没这个不行,但海量的老百姓想靠这个赚高工资挺难。那靠啥赚钱呢?主要是服务业,尤其是数字化的服务业。只是服务业需要等到大规模城市化之后才会出现,这也是中国直到2013年之后服务业才发生明显变化的原因。
与“工业化”时代相比,“城市化”驱动的国家对消费品的需求越来越复杂。四十年前,我们全国穿的都差不多,如今一条街上找俩完全穿一样的很难;四十年前我们几乎不会为游戏花钱,现在宅男们的游戏开支甚至可能跟饭钱差不多;二十年前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游戏工作室的收入会超过一个几万人的大工厂,现在已经发生了。不出意外,用不了多少年,我们就可能体会到,跟人相关的服务都非常贵,比如饭店越来越贵等,但能工业化生产的产品都在降价。而且越发达的城市,服务业占比越高,四大一线城市作为我国的经济引擎,服务业占比都超过80%。这些城市对体力劳动者需求越来越多。比如家政、搬家、装修什么的,人工费用越来越贵。
这些变化的本质,就是服务业的持续繁荣。服务业有很多,科研、金融、销售、设计,此外还有大家熟知的快递和外卖,还有很多新型的业态在持续冒出来,成为吸纳就业的市场主体,劳动力的流动自然也越来越频繁,这就是灵活就业者持续上涨的原因。毕竟送快递和开滴滴比去电子厂更受年轻人青睐。
不仅学历低的年轻人选择不进厂,读过大学甚至读过名牌大学的人不进写字楼的人也不在少数。他们不去写字楼上班,和快递员们不去电子厂的原因差不多,一方面是不想去流水线上干,另一方面是确实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他们之所以能找到写字楼之外的工作还有不错的薪水,也是因为城市化催生了各种极其细分的需求。比如有些人专职编段子,然后卖给脱口秀节目,脱口秀节目的段子不是他们自己编的,属于购买的服务。还有人给广告公司拍视频,也就是广告公司拿下订单后,他们自己不做(他们只做擅长的,其他都外包)。电影上映了,需要宣发宣传与发行,电影公司先找来宣发公司,宣发公司再去找电影自媒体,电影自媒体再去找写手,好几个写手同时开写,谁写的好用谁的,然后再交给做视频的高手开始录音做视频。以前,这些人可能都在同一个公司,现在到了写文章和做视频那一级可能就都是自由职业者了。甚至软件行业也进化出来了这种自由职业。比如大厂有个项目想外包,找到咨询公司,咨询公司再找几个对该领域非常熟悉的高手,这些人在家里就把活儿给干了。很多老码农,35岁之后在公司跟一群刚毕业的学生混,觉得别扭,就变成这种了。
2035年灵活就业会占半壁江山?
跟制造业相比,服务业最大的特点就是需求千差万别,没法批量复制,自然会催生出来各种职业需求。所以传统那种以岗位把人定死的组织模式虽然不会消亡,但今后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灵活的就业却一定是新趋势。尤其是经历了疫情洗礼之后,美国那边有公司员工长期在家办公,于是干脆把办公场所都给退租了,整体的方向是越来越不像公司,不过想想,现在的公司跟19世纪的公司也不是一回事,将来的公司肯定跟现在不一样。
有关专家预计,到2035年,我国灵活就业群体将达到4亿左右,约占劳动力主体的一半,看着匪夷所思,不过想想也正常。甚至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公司,里边的人互相在线下都没见过面,但通过共同的目标组织在一起。
社会发展到了现在,已过了那个必须依附在某个体系上才能活下去的阶段,今后也就没有那种“离开什么地方就活不下去”的事了。大家工作稳定那固然是好事,不稳定也不代表是坏事,反而可以跳出体系去尝试下各种不同的可能性。
发展最大的红利,就是每个人的选择越来越多,就业越来越灵活也是一个标志和趋势。一个人一辈子在某个厂子里干到退休这种事越来越是个神话,甚至德国、日本倡导这种文化的国家也玩不下去了,因为新技术一出现,立刻干掉一大堆职业。既然趋势已经成这样了,就没必要紧张了,调整好心态,迎接未来。我们应该看到,整体发展趋势是国民的收入越来越高,生活越来越好,有越来越多的低收入群体跨入了中等收入行列。因为新产业、新模式会不断出现,社会的上升通道实际上也在变宽。
(摘编自微信公众号:九边)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衣文萍通讯云赵帅)万象始更新,安全要先行。新学期伊始,区教体局开展新教师集中培训工作。本次培训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