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中国式现实主义范式的成熟之作 □王一川
□王一川 电视剧《人世间》透过东北江辽省吉春市同乐区光字片街道工人周志刚一家三代近50年奋斗历程,展现了中国当代社会从20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头十余年间纷纭繁复的人世间景观,带给广大观众以丰富而深厚的意义品味。这部剧出现本身就构成一个鲜明的信号,表明探索日久的中国式现实主义文艺范式在此刻已臻于成熟之境。
这部剧在外来现实主义美学原则与中国文化传统之间的相互结合或交融上有着突出的建树。作为创作原则之一的现实主义,在进入中国后一百余年间,历经“写实主义”“革命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等若干阶段探索,在这部剧中终于找到一条与中国文化艺术传统相结合的独特道路,演绎成不妨暂且称为心性现实主义的中国式现实主义原则。此前的一些年代剧,已经在这种心性现实主义范式探索上作出了彼此不同而又同样重要的美学建树。而正是在《人世间》从长篇小说到电视剧的跨门类文艺转变中,这种心性现实主义范式在以往探索基础上显示出成熟的美学风范。
其一,仁厚评价渗透于真实描绘中。这部剧对于过去50年间中国社会历次风云变幻都作了如实描绘,让观众能够在心灵深处唤起深切共鸣,仿佛周志刚和李素华夫妻间长期分离的痛苦就是自己的痛苦一样。再有就是没有沿着“好人有好报”的套路走下去,而是忍心让好人遭遇偶然或必然等原因造成的苦难。但与此同时,该剧也没有让观众一悲到底,而是在对于悲剧性苦难的如实描绘中始终渗透入中国式心性智慧,特别是儒家式仁厚之心及“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等坚韧毅力的传达。这在剧中的具体表现就在于,全部人物几乎都没有一坏到底之坏人或恶人,而是多数是好人,即使是少数有过失或过错的人物也都有其善的或由恶转善的机会。曾经出于私心而对周秉义恶意举报的德宝和春燕夫妻,最终也由于周秉昆和郑娟夫妻的仁厚、怜悯、仁慈之心感召而幡然醒悟,重新回到“六小君子”群体中,和好如初。这显然是真实性追求受到仁厚之心的过滤或制导的缘故。
其二,理想抒发与冷峻反思相交融。既然是现实主义作品,无疑需要对于所描绘的当代社会现实予以冷峻的审视。对于周秉义周围官场中那些不法之徒或不正之风,包括他的“哥们”姚立松的腐败和堕落等不良现象,该剧主要通过周秉义的正派作风及其坚守之不易,以及对于姚立松的诚恳规劝,作了无情的暴露。相比而言,该剧注意高扬正面力量和理想主义精神的能动性一面,特别是让这种正面力量和理想主义精神,不仅来自中国城市的普通市民周志刚和李素华夫妻的日常言行中,而且也来自郝省长和金月姬夫妻等正派高级干部家庭中,并且更让这种优良传统在这两个家族的后代中获得传承。
其三,从本质洞察到传神写照。这部剧传承了中国式兴味蕴藉传统,在周志刚家族故事以及相关故事的叙述中留下了大量不予硬性评价的“空白点”或“未定点”,观众完全可以引申出各自的不同体验和评价。对于所描绘的人世间风云,该剧留下了多义、不确定而又可以反复回味的广阔空间,而把终极仲裁的权利开放地留给观众。一边看周家三代故事演变,一边回想自家人生历程,观众想必都会给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多样而又合理的评判。一部好作品的意义,不应让观众感觉一览无余或只获得一种解读,而应余意丰盈,余兴悠长,让他们在作品的“深文隐蔚,余味曲包”中自主地领略其传神写照的多义美学效果。
《人世间》通过长篇小说和电视剧的牵手,已经共同助推中国式心性智慧引领现实主义精神原则,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实主义的艺术道路,这条经验想必可以给予当代同类题材叙事类文艺创作以有益的美学范式启迪。据《文汇报》
新闻推荐
新华社河北崇礼3月7日电(记者朱青郑直刘博)7日,北京冬残奥会单板滑雪障碍追逐比赛在云顶滑雪公园进行了4个项目的奖牌争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