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冬残奥选手马蒂自称“老北京”,因汉语流利引关注最爱羊肉串 会中国功夫
扫码观看刘迪说汉语现年37岁的马蒂有二十多年在中国生活。新京报记者 赵雪 摄
3月6日,是北京冬残奥会第2个比赛日,也是芬兰运动员马蒂·赛拉宁来到张家口的第3天,他在云顶滑雪公园参加了单板滑雪男子障碍追逐UL级资格赛的比拼,仅排名第18。虽然成绩不太好,但并未影响到他的心情,他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说:“我觉得我已经滑得很好了,我挺满意的。”
开场白
“我叫刘迪,是个老北京”
在云顶巴士站点,当马蒂带着雪板走过来时,热情的志愿者马上用英语询问他要去哪一站。马蒂用汉语回复,要回冬残奥村。看着眼前金发碧眼的马蒂,志愿者禁不住露出一丝惊讶的表情,“你会说汉语?”
自从来到张家口赛区,这样的场景马蒂已经遇到过无数次了。开始,他会一本正经地解释,现在他一般都笑着说:“因为我是个老北京。”
其实马蒂是纯正的芬兰人,但从小因为父亲工作等原因,他们经常搬家,曾先后三次来北京生活。现年37岁的马蒂有二十多年在中国生活。
用汉语交流时,马蒂更喜欢别人叫他的中文名字——刘迪,他的开场白经常是:“你好,我叫刘迪。”马蒂解释这个名字是姥爷给他取的,“我父母离婚后,我爸后来的妻子,也就是我现在的妈妈姓刘,所以我姥爷给我取了这个名字。”按照中国人的姓氏使用习惯,马蒂还给女儿起了个中文名:刘萱。
因为曾经在北京的国际学校和北京语言大学就读,马蒂的汉字也写得不错,“我当然会写我的名字。”他顺手就拿起笔,在纸上写下了“刘迪”两个字,“简单的东西我都会写,很难的可以查字典。不过,古代汉语我学得不好,补考过两次。”说着,他不好意思地笑了。
烟火气
“路边摊”必须吃羊肉串
待的时间久了,马蒂有机会到过中国很多地方,香港、上海、内蒙古、新疆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但要说最熟悉的城市,马蒂毫不犹豫选择了北京。小时候,他曾住在朝阳区的光明公寓和国贸公寓。进入北京语言大学学习后,他住到了五道口,后来,还曾搬到顺义。
虽然现在已经搬回芬兰,但这些经历在马蒂身上烙下了很深的印记,比如,他爱吃中餐。
马蒂最喜欢的两首中文歌是《读毛主席的书》和《朋友的酒》,这也是他的拿手曲目。他还住在北京的时候,每次有国外的朋友来玩,说想体验中国的娱乐项目,马蒂常常会把他们带到KTV并献唱一曲。
自从戒酒后,马蒂就很少再唱《朋友的酒》了,这首他从大街上听来的歌被逐渐从他的歌单中移除了。
除了听歌,马蒂还在大街上找到了他最爱的中餐之一——羊肉串。自称“老北京”的他,对北京特色美食烤鸭没那么喜欢,相比之下,他更爱“路边摊”,“羊肉串必须要吃,所有马路边可以吃的我都觉得很好吃,像麻辣烫、烤馒头都是很好的。”
这次因为比赛回到中国,马蒂非常高兴,冬残奥村里的中餐他吃得不亦乐乎。他表示跟中国人聊天的时候,有种回家的感觉。自从搬回芬兰,马蒂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说汉语了,他害怕普通话水平退步,但经过这几天的交流以及周围人的评价,他觉得担心有些多余。
还有人称赞他比很多中国人说得都好,这让马蒂有些得意,他笑着说:“我可不敢这么说,我还是不太满意的,我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功夫迷
迷上中国功夫并多次参赛
今年北京冬残奥会,除了单板滑雪男子障碍追逐UL级的比赛,马蒂还将参加男子坡面回转UL级的角逐。所谓UL,代表的是运动员上肢残障。
马蒂的身体残障并非天生,而是由于一场意外的交通事故。2002年,马蒂骑着摩托车驶上一条山路,因为存在视觉盲区,在转弯时与一辆卡车相撞,导致他的左臂神经严重受损。后来,虽然保住了胳膊,但他的左臂几乎完全失去了知觉。这样生活了10年后,2013年,马蒂选择在北京接受截肢手术。
身体的残障没有影响马蒂对运动的热爱,从小就喜欢滑板、跆拳道的他依然保持了运动的习惯。长时间在中国生活,让他喜欢上了中国功夫,太极拳、长拳、双截棍都练得有模有样,甚至还曾多次参加武术比赛。
一次偶然的机会,马蒂了解到有残障人士参与的单板滑雪比赛,他觉得以他的身体条件也可以尝试一下。2016年,马蒂带着雪板奔赴荷兰参加比赛,这是他截肢后首次踏上雪场。“比赛之后,我就发现这项运动比我想象的难得多,但我感觉可以做,只是必须多练一点,所以后面就一直在坚持。”
因为芬兰政府能给予的资金支持很少,马蒂不得不一边工作赚钱一边训练。他同时承担了两家俱乐部的教练工作,教滑雪、跆拳道、跑酷等。在这样的情况下,留给马蒂的训练时间少之又少。他说,如果训练时间更长,也许成绩会更好。“但我觉得最重要的不是我的水平有多高,能得什么奖,而是运动给我带来了自信和幸福。”
新闻推荐
“调解在我国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被誉为宝贵的‘东方经验’,而商事调解作为全新的法律服务模式,有助于推动商事纠纷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