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读《红楼梦》

攀枝花日报 2022-02-18 02:53 大字

□张季平

我在读《红楼梦》。

佩戴红领巾那年,不知天高地厚,我翻开了《红楼梦》,从第一页始,像俯拾珍珠玛瑙般的读了起来。但珠子穿不成串——认不得的字太多,不明白的句不少——只好求助于字典,如此时断时续,厌烦起来,便跑跑跳跳地读,最终,没看完,就搁下了。“文革”时候,我去青海柴达木盆地接两个外侄女回川,挑回来一担书,里面有作家出版社1953年版本的《红楼梦》,热心地读了起来,读明白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看清楚了贾宝玉、林黛玉的情怀,还有贾宝玉对封建礼教的叛逆。以后,一再惦记着还要读。只因生活忙,待看的书又多,反正1953年版本的《红楼梦》藏于家中,什么时候去读,都方便。如此一想来,没有了紧迫感,就置之于脑后了。

后来,儿子要我给他讲《红楼梦》,我要他长大了自己读。这或许是受了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影响,要他先读想知道的书,对人物有些印象,对情节有些了解,再来言说、商榷是同一个道理。儿子对我满腹怀疑,见我日日读书,夜夜熬盏,怎么就不满足他的愿望——说说《红楼梦》给他听呢?儿子长大了,又要我对他讲说《红楼梦》,我告诉他,书要自己去读去感悟,听别人讲,是入耳不进脑的。还告诉他,《红楼梦》是瑰宝,我仅仅读过一次,领会不深,要我讲说,不知从何说起,你还是自己读为好;前面几回,古文重,可先行放过,从第六回起读为好。我如此说,儿子似乎不大领会,我倒不以为然,每日依旧看自己喜欢的书,做自己该做的事。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两周前,心血来潮,我突想读《红楼梦》。满怀好好研读的心理和充分的准备,从第一回的第一行第一个字读起,用红铅笔勾划出有趣有意有情或美或典故的字词句及段落。每天读七八十页,十天读完了上册。感到有些获得感和成就感。但对其上册中的有些对话,段落和章回,无甚兴趣不说,读得不耐烦的时候竟抬眼而过。甚至猜测有的红学家每每阅到这里,也不会在这些地方多费心思。于是乎原谅了自己的“疏忽”,最终在章回末尾的终结处用铅笔写上“快读”“略读”之字样,且签上日月时间,拟待有悔过之意时再补课细读慢品之。

或许是像登巍峨的山,到了半途感到累了,想歇歇脚;也许是想看看别样的风景一样,拿起《红楼梦》下冊,我怎么也提不起兴味和精神来,想读别的书……

我静静的坐在书桌前……这是怎么啦?读了几十年的书,如今《红楼梦》竟读不下去了!

细细想来,一个原因是把《红楼梦》当成情节书来读了,而忽悠了它的思想性和社会性;二是读书不求甚解,心底迷糊,其趣味和意义自是体察不足领会不深。正好比话剧表演,演员必须找准台词的潜台词说出的话语才能准确中的是同一个道理。读《红楼梦》不仅是看字面上的人和事,还要找到或想到这一个人和这一件事同前面、后面的人和事的瓜葛。三是用一天读七八十页的进度放在读《红楼梦》这部著作上,不合宜。读这部巍峨瑰丽著作,不能赶考似的着急求快,须细细品字字斟句句酌般地读;喜欢的段落和章节快乐的读,不甚其解之处要细磨、耐心去读。明白了“荒唐言”,才可领会其“辛酸泪”。

其实,《红楼梦》每章每回前面开宗明义的两行文字,即是其人物和事件的概括。倘能多翻阅多留意,这部著作大致就装进心胸了。

《红楼梦》是小说,还是得带着轻松愉悦欣赏文学作品的心境去读、用心去读,方能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那才是读《红楼梦》的最高享受。

我泡了一杯茶,趁热喝了起来。脊背不禁热乎乎的;续上水,我又大口大口地喝了下去,那脊背上的汗珠竟淋淋地流淌起来,我捧出《红楼梦》上册,拿出红蓝铅笔,坐在书桌前,斜立着,双肘撑在桌上,两手扶着,沉下心,静心地读了起来……

新闻推荐

“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启动

新华社北京2月17日电记者17日了解到,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近日联合印发文件,同意在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