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史前人群何时定居西藏高原腹地?4项重要考古成果发布,玛不错遗址出土物实证史前人群在5000-4000年前已定居西藏高原腹地

新京报 2022-01-14 00:44 大字

玛不错第三期分室石棺墓。格布赛鲁第二期双耳四足陶器。当雄墓地M2出土石质黑白围棋子。切热遗址出土石器。本版图片/国家文物局供图

切热遗址、玛不错遗址、格布赛鲁遗址和当雄墓地,西藏考古发现的4项成果进一步揭示了青藏高原史前文化发展的复杂进程,实证了西藏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其中,切热遗址出土的大量动物碎骨和用火遗存也将为解析和探索史前人群在高原腹地的生计模式提供重要线索。

1月13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此次会议聚焦西藏自治区重要考古发现和研究进展。会上,相关专家通报了切热遗址、玛不错遗址、格布赛鲁遗址、当雄墓地等4项重要考古成果。据悉,此次通报的4项重要成果,进一步揭示了青藏高原史前文化发展的复杂进程,实证了西藏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

切热遗址

发现火塘、灰坑等人类活动遗迹

进驻并开发高海拔地区是人类演化和生存能力发展的里程碑。

从噶尔县切热遗址出土的遗物来看,它表明古人类在此地至少经历了两次反复的占领过程,填补了青藏高原腹地距今8000年至10000年史前考古学文化的空白。

噶尔县切热遗址海拔4300米,是一处全新世早期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作为我国青藏高原西部首批系统发掘的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之一,它也将藏西历史和文化向前推进至旧石器时代。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晓凌介绍,切热遗址具有连续的地层、明确的年代,出土了类型丰富、特征鲜明、地层关系清晰的细石器遗存,以此为基础,可初步建立西藏自治区全新世早期打制石器文化的标尺,将高原上大量采集的细石器技术遗存纳入一个相对可靠的年代框架中。

遗址出土以石制品为主的遗物5000余件,发现火塘、灰坑等人类活动遗迹。一处石制品密集分布区出土遗物超过2000件,推测为古人制作石器并原地埋藏的遗迹,发现石片工业、细石叶工业两种石器技术类型,推测为两个不同时期人类活动的遗存。

“切热遗址出土的丰富的细石器技术产品为我们从石器技术和考古学文化的角度探讨全新世早期高原腹地古代人群的来源及迁徙路线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材料。”张晓凌说,切热遗址出土的大量动物碎骨和用火遗存也将为解析和探索史前人群在高原腹地的生计模式提供重要线索。

玛不错遗址

揭示4000年前西藏高原渔猎文化

康马县玛不错遗址(海拔4410米)是一处距今约4000年的史前聚落遗址,考古发现火塘、墓葬等人类生活遗迹,出土石器、陶器、骨器、蚌饰品、滑石珠、玉管珠等遗物。墓葬形制有石棺墓、竖穴土坑墓两类,陶器装饰纹样以刻划纹为主,技术风格与横断山区同期遗存类似。

玛不错遗址代表了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类型,对建立西藏史前考古学文化的序列、探索人类适应高寒缺氧的极端环境过程及策略等问题具有重大意义。会上,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夏格旺堆也详细介绍了该遗址的发掘情况,“两个年度的发掘共布设17个探方、探沟,发掘面积200平方米。遗址发掘获取陶质、石质、骨质、木质、玉质、贝饰等各类遗物1186件。”

该遗址出土物实证了史前人群在距今5000-4000年前已定居于西藏高原腹心区域,为西藏中部(藏南谷地)的史前文化寻找到了距今5000-4000年前的“历史源头”。陶器以平底器主导,圈足、圜底器少量;以水晶石叶为主的石器等文化特征表明,玛不错遗址是一支新的西藏高原独特的湖滨渔猎-狩猎考古学文化类型。

格布赛鲁遗址

为构建象泉河流域发展史提供实物资料

历时4年的抢救性考古发掘,考古人员发掘出墓葬21座、石构遗迹4处、石墙2处,发掘面积约1453平方米。位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札达县城以北约10公里处的桑达沟内的札达县格布赛鲁遗址是一处青铜时代晚期至铁器时代早期的遗址。

该遗址发现早、晚两期墓葬,第一期距今3600年至3000年,以石室墓为主,第二期距今2700年至2100年,以洞室墓为主。

夏格旺堆说,第一期墓葬以埋藏浅、规模小的石室墓为主,从石室墓形制、葬俗、随葬器物组合特征看,第一期遗存反映的是畜牧、狩猎经济特征的文化,是目前所知西藏新石器时代末期到早期金属时代过渡阶段较为独立的考古学文化。

第二期墓葬以洞室墓为主,且能见到象泉河流域流行最早的单室和双室洞室墓的形制类型。

夏格旺堆表示,格布赛鲁遗址对研究象泉河流域人群的交流与迁徙、区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早晚两期的考古遗存,为构建象泉河流域乃至西藏史前社会发展史提供了科学而丰富的实物资料。

当雄墓地

石质黑白围棋子等展示早期文化交融

当雄县当雄墓地是一处吐蕃时期的墓地,年代为公元7至9世纪,考古发现封土墓52座。出土金银器、珠饰、陶器、围棋子等各类器物300余件(套)。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馆员扎西次仁介绍,通过抢救性考古发掘,地处唐蕃古道上的当雄墓地出土了雄狮鸟纹金耳勺、石质黑白围棋子等器物,表现出与中原文化的密切联系,展示了早期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同时当雄墓地考古出土的鸭嘴流单耳平底罐、玛瑙、珊瑚、绿松石等各类珠饰、各类铜器、铁器,以及青藏高原首次考古发现的彩绘赭面人物形象的陶片等文化特征均为进一步了解西藏吐蕃时期考古学文化面貌、丧葬制度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同时对于研究唐王朝与吐蕃关系史,探讨物质文化交流史等具有重要意义。

新京报记者张建林

新闻推荐

我的早自习人生

那天下晚自习,刚进车库,就听到前面的数学张老师吐槽:晚自习,简直是“惨无人道”。我理解他的想法,冬天,下了晚自习出学校,又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