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贤令窦容邃(下)
窦容邃主持编撰的《新宁县志》
建书院 窦容邃到新宁任职后发现,尽管新宁人口不多,但邻里不睦,亲戚寡信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人甚至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便大打出手。后来走遍新宁,他才明白,这个偏远荒凉的地方,因长期远离文化中心(新宁并入梁山61年),人们几乎不读书,不识字,更不懂得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想起老家河南柘城纯朴的民风,想起老家那些村夫野老的谦恭礼让和懂得礼义廉耻的谦谦君子,他不由得一阵叹息。不过,柘城到底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朱阳书院。当初,那座由祖父与父亲苦心孤诣创办的书院,曾让多少柘城贫寒子弟走出蒙昧与野蛮,让多少柘城士子走出柘城。自己为什么不能像先辈们一样,在新宁创办一座书院?
其实,就在窦容邃到新宁后不久,他即听说新宁曾建有龙池书院,虽已损毁,但遗迹尚存。那时因忙于公务,无暇前去察看,而今,自己准备修建书院,为什么不可以去观瞻?
窦容邃随着年迈的老秀才,来到城东一块空地,但见乱石横陈,野草杂树丛生。老秀才指着那些残缺的墙壁、断裂的石碑、凹陷的洼地告诉他,那里是书院的正房,那里是书院的厨房,那里是书院的水池……窦容邃点着头,心里却涌起别样沧桑。没想到,这个建于明正德己卯年(1519年)位于淙城东的书院,仅仅两百年,便消逝在历史的烟尘中。他怔怔地望着这片乱石累累的荒地,恍惚间,他看见老前辈杨桧正指挥着匠人建大堂、修斋号、凿芙蓉池;看见进士赵鳌正站在芙蓉池边吟咏着自己撰写的《龙池书院沉浮记》;看见准备参加科举考试的朱崇芳、果高杰等正伏案苦读……一种崇高的责任感油然而生。
窦容邃在城东僻静的萧公庙左侧,选了一块空地。1737年7月,经过数月努力,一所规模虽不宏大,但内建四维堂,竖有礼义廉耻四大碑的书院,正式落成。窦容邃挥笔在门额上写下宕渠书院(因新宁曾属宕渠管辖)四个大字,并题写楹联“讲舍初开漫云雅化追齐鲁,英贤毕萃好向贵遗编溯洛闽”。
强教化 宕渠书院的建成,无疑是新宁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不仅为新宁士子提供了读书求学的处所,让新宁文化的血脉得以延续,更成为窦容邃实施引领社会思潮,改良社会风气的桥头堡。
那是宕渠书院建成不久,窦容邃忙完公务,带着幕僚,走进了书院。正在习字的儒生们,见了窦知县,纷纷停笔恭敬肃立。窦容邃呵呵一笑,摆摆手,示意他们继续习字。窦容邃笑容满面地走近一个个儒生,看他们挥毫泼墨并不时点赞,或褒扬他们笔锋雄健,或夸赞他们字体丰筋多力。儒生们受到表扬,放松开来,一些人甚至大胆向他请教。窦容邃也不客气,他接过笔,转动手腕,唰唰几笔写下“礼义廉耻”四个大字,引来满堂喝彩。
习字结束,窦容邃召集儒生举行座谈会。会上,他阐释了宕渠书院修建的缘由,表达了对新宁世风不振的深深忧虑。随后,他和儒生们一起探讨义理,引经据典地为他们解读经书。他鼓励儒生们,除了努力学好文化知识,加强自身修养,更要带动身边人,为振兴新宁世风出力。
窦容邃的努力,改写着新宁人的生活。儒生们不仅自觉把道德修养作为人生第一要务,更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身边人。在他们带动下,昔日那些不读书不识字的顽童,一个个被家长请进了私塾;昔日那些爱打架“角孽”(指发生纠纷,编者注)的赳赳莽汉,自觉收敛了鲁莽行为。新宁世风悄然发生改变。
他创办的宕渠书院,更是护佑着新宁士子一路前行。到乾隆十六年(1751年),新上任的新宁知县周金坤,感念于他当初“集诸生讲学肄业于其中,一时道人心,均有裨益”,对已显破败的书院,拨出专款维修,并进一步完善窦容邃拟定的各项条规。他还亲自撰写《重葺宕渠书院记》,宕渠书院由此绽放出新的光彩。45年后的嘉庆元年(1796年),徐天德率领的白莲教起义席卷新宁。清政府为镇压起义,派重兵驻守淙城,宕渠书院沦为兵营,由此遭到毁灭性破坏。白莲教起义被镇压后,独宕渠书院变成了废墟。但书院的灵魂到底不灭,就在嘉庆七年(1802年),知县饶觐光又重新于县城西边(今龙门街国税局)修建书院,为纪念最早的龙池书院,遂又以龙池书院命名,后改名为矗峰书院,直至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更名为官立高等小学堂……
修县志 事实上,就在宕渠书院落成前一个月,由他主持编撰的《新宁县志》,历时三年圆满完成。
记得刚到新宁,窦容邃了解到,这个满目疮痍的县份,时时被兼并。新宁的历史,就像一条结满枷的绳索,稍有不慎,就会断裂。尤其是这61年,人口流失殆尽,文化被彻底摧毁,历史几乎被割断,如果再不及时补救,只怕留下长长的空白,而修志无疑是延续历史血脉的最佳办法。“郡邑有志,犹国之有史也。”所以,他一到新宁,就关注县志编撰。无奈,破败的新宁,百废待兴,直到一年后,他才正式启动新宁县志的编撰。
窦容邃做事精细,他得知前朝嘉靖十七年(1538年),知县胡明书曾组织编写了一部《新宁县志》,欣喜若狂。他即刻找来县中宿儒,打探《新宁县志》下落,老朽们却个个摇头。他不甘心,又动员社会各界,四处搜寻,依旧一无所获。
窦容邃当起了业余史官,工作之余,将足迹伸入到新宁各个角落。每到一处,他必热情召集当地老人,与他们讨论农事,预测天气,探寻当地的历史渊源……每有所获,用笔记下。
窦容邃收集了大量详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然而,当他手捧沉甸甸的资料,心里依旧忐忑。他担心,因为历史久远,资料缺乏真实与客观,许多史料在口口相传中,会以讹传讹。就在这接骨眼上,省里送来了《全蜀通志》一书。这部对全省各县山川地理、气象物候等有概略描述的志书,让他如获至宝。他顾不得案牍劳形,每天工作一结束,即手捧通志,细细品读,而后将收集到的史料,与通志比较。在反复甄别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前后三年,最终于乾隆二年(1737年)编成《新宁县志》。
《新宁县志》未能在窦容邃任中刊刻出版(道光十五年刻印成书),这不能不是一件憾事。然而,它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开江境内最早、唯一完整的历史文化典籍。
察民情 从雍正十一年(1733年)到乾隆六年(1741年),窦容邃前后两任新宁知县,时间长达8年,虽不是任职时间最长的知县(赵华三任新宁知县时间长达17年),但却是新宁历史上最出色的知县。
窦容邃视新宁为第二故乡。在他眼中,新宁那些辽阔的平阳大坝,高低起伏的小丘,陡峭险峻的山峰,甚至茂盛的野草,葱茏的树林,清澈的溪水,都是那么迷人可爱。至于那些村夫野老、蓬头稚子,虽说缺知识,少教化,但他们敦厚纯朴,秉性善良,窦容邃做梦都想为他们办一些扎实可见的事。于是,8年来,他不停地在新宁大地上奔走,到农家小院,访田夫野老,拜县中名儒。由此,获得了最真实的关于县情的第一手资料,了解到了百姓最迫切的现实需要;由此,他修筑城池,淘挖古井,翻修古道,建立书院,编撰县志;由此,他在新宁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览山川 窦容邃不仅工作上卓有建树,更是新宁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富于情趣又具才情的知县。窦容邃为官恪尽职守,但不为公务羁绊,他将工作的热爱与个人兴趣的发展,达到了完美结合。每每完成一项工作,他便乘着间歇,骑一匹马,带几个随从,攀峨城山,钻云雾洞,登双牛山,游观音寨……从目前保存的史料看,窦容邃几乎到过新宁所有景点。
游览景点,窦容邃决非仅仅观光揽胜、走马观花,而是在与美景的碰撞中,与历史的对话里,找寻灵感。而这些景点,也往往会触发他的灵感,让他思接千载、心游万仞,在神思飞扬中,挥洒满腔的激情,然后挥毫泼墨,过一把诗人的瘾。
撰诗文 据统计,窦容邃流传下来的诗,至今尚有20余首,以五言绝句为主。这些诗,构思精巧,意境深邃,短短四个句子,已活脱脱勾勒出诗人面对美景的意气风发和对新宁深情的眷恋与热爱。
他登临雄风浩荡的峨城山,挥毫写道:
崛屼冠三川,烟岚出万壑。
舞阳兵驻处,魍魉魂消落。
大气磅礴中,一种岁月的久远与沧桑,一种辽阔的苍茫与浩荡,扑面而来。而攀爬双牛山,目睹静卧草丛的石牛后,却是另一番思绪:
石田难力作,山脊系双牛。
牛卧山如旧,白云千载浮。
诗人是否以被系的石牛,隐喻自己工作的繁琐,艳羡白云的自由?
如果说诗歌彰显的是他的性情,那么文章无疑记录着他在新宁所做的点点滴滴。
窦容邃到新宁后,到底撰写了多少文章,已无从考究,仅乾隆县志就载有《告城隍书》《告城隍祈雨文》《为阐明学旨以砺士修事》《孝经管窥序》《从修新宁县学记》《宕渠书院记》等。这些文字,忠实地记录了一个普通知县在新宁的所作所为。透过这些文字,我们仿佛看见他正恭敬地走进城隍庙,虔诚地祭祀神灵,请求神灵监督他的工作,避免懈怠;看见他正跪在神灵前,祈求神灵给正在蒙受旱灾的百姓以雨水滋润;看见他正指挥着匠人,整治通往外界的马号山路……特别是他有感于新宁百姓为点滴小事大打出手,决心教化百姓而建起宕渠书院。为纪念此事,他特意写下《宕渠书院记》,在《宕渠书院记》中他写道:“……故欲正人心,厚风俗,莫若取礼、义、廉、耻,古之所谓四维者,足以救之。盖士无礼义,则无以修身,士无廉耻,则无以涉世。苟不然者,或子忤其亲,或弟仇其兄……”窦容邃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用学识与品德,引领着新宁百姓,开启净化心灵之路。
窦容邃治新宁8年,给百姓带来了实惠,更因其卓越的政绩与良好口碑,赢得朝廷肯定。乾隆六年(1741年),新宁任期满,他升任山西应州知州;乾隆九年(1744),再升山西直隶忻州知州。1754年,他以73岁高龄,走完了辉煌的一生。
□林佐成
新闻推荐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官网消息,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等21个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以下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