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减负要与“双减”同频共振
孔德淇
今秋各地中小学校实行“双减”政策,中小学教师增负不少。近日,在某地小学任教的双职工朋友抱怨:他们请了两位小时工,一位负责接送孩子上下学,另一位负责孩子到家后的作业辅导。经济负担有所增加,身心也颇感疲惫。(11月10日文汇报)
对广大教师而言,“双减”新政要求他们更好履职尽责,承托社会期待:教学要创新,课堂需高效,向课堂教育设计要效率要质量;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分层分类地帮学生固强补弱;增强家校沟通,让家校共育更高效,但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问题——一是随着课后服务班的实行与暑期托管班的推广,老师的在校时间被拉长至每日近11个小时,虽说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家长下班接孩子的矛盾,但也给部分需要接送自己孩子的教师增添了困难。二是如今各地倡导公职人员下沉社区,这本是助力社区工作开展,但需要下沉的教师多是学校骨干,他们晚上六点半忙完课后服务,时常顾不上吃饭,就要直奔服务社区报到,参与值勤工作,有时不得不边值守边就着凉水啃干馒头,无形中给他们增加了额外负担。三是参加课后服务一声令下,教师必须闻令而动。但两个月过去,少有地方按时发放课后服务津贴。这就造成一种尴尬局面,课后服务是必须承担的,而应有报酬却遥遥无期……
从目前的社会反响来看,“双减”政策深得民心,要保障该项政策不变形、不走样,持久地发挥效能,就必须严肃正视该类问题,切实免除教师群体的后顾之忧,全心全意地关心之、爱护之,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后者滋生倦怠感,进而影响“双减”效果。教育部门和学校应本着对“双减”负责的态度,高度关注教师的时间与精力,热情关心教师的身体和生活。
“双减”提出不少新的要求,教师群体要做教育管理的“加法”,政府和社会也需做权益与待遇保障的“加法”,加强对教师的关注和关怀。鉴于此,强化对教师待遇的保障,减少老师非教学和隐性工作时间,用实打实的激励提升他们的积极性,是题中应有之义。
首先,在充分保证学生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各地各校宜合理安排教师上班时间,探索性实行“弹性”工作制。因人而异、因事而异,适当调整工作作息,确保教师能有足够的喘息之机,让有接送孩子需求的教师能够灵活安排自己的时间。
其次,教师适当承担社会工作是作为公民的责任,但也应因时制宜。要妥善安排教师的社会工作,比如寒暑假期间,鼓励教师适当多参与一些有益身心的社会活动,而正常上学时间则应严守有关规定,延缓下沉社区的安排,为教师群体卸担子增动力。
学生需要减负提效,教师也渴望人文关怀。教师群体与时代共进、和“双减”同行,社会也应馈之以善待。接下来,在“双减”带来新变化的形势下,有必要进一步强化改善性与保障性举措,让教师成为更体面更留得住人的职业。那时候,我们离更高质量的教育也会更近一步。 (E)②
新闻推荐
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神州百年,沧海横流。近代已降,中华民族历经屈辱,而又涅槃重生。今天的中国,比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