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梅和梅花不是一种植物 傲雪寒梅其实“名不副实”
受访嘉宾:孙海,科普作家
唐寅《墨梅图》轴。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编前语/
枯荣顺天时,生发应地气。“岁时草木记”,关注身边那些你看惯的草木,从植物的角度,不仅能体验四季的变迁,还能感受一下人类和大自然的相生相伴。
小寒刚过,梅花和蜡梅陆续开了。
“梅花和蜡梅”?为什么不能统一说“梅花开了”?那是因为蜡梅可算不得梅花。除此之外,人们对于梅花还有更多、更深的误解。比如究竟是“蜡梅”还是“腊梅”?傲雪寒梅竟然“名不副实”?封面新闻邀请植物学科普作家孙海,在冬梅绽放之际,带来一场“梅”香扑鼻的科普。
“腊梅”是“蜡梅”的误用?
正如“麻婆豆腐里没有麻婆,老婆饼里也没有老婆”,孙海介绍说,其实我们对于蜡梅的认识,一直都有误解。“夹竹桃不是‘桃’,南天竹也不是‘竹’,串钱柳也不是‘柳’,蜡梅和梅花也不是一种植物。”蜡梅,在《中国植物志》里,植物名作“蜡梅”,是蜡梅科蜡梅属的植物,而梅花则是蔷薇科李属植物。科与属都不同,自然不能归为一类。
那“腊梅”和“蜡梅”,到底哪一个才是正确的用法呢?孙海解释道:“我们可以从清代学者陈淏子所著《花镜》里略窥一二:‘蜡梅俗称腊梅,一名黄梅,本非梅类,因其与梅同放,其香又近似,色似蜜蜡,且腊月开放,故有其名。’因此,蜡梅才是其正名。所谓的‘腊’梅,是因为花开于腊月,才渐渐传为腊梅。”
在历史上,分不清“蜡梅”与“腊梅”的,大有人在。在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为“蜡梅,释名黄梅花,此物非梅类”。但是在《本草纲目》的参考书目《救荒本草》中,又以“腊梅”来称呼:“腊梅花多生南方,今北土亦有之。”同样在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中也曾写作“腊梅”。虽说“腊梅”也不是完全有误的写法,但是“蜡梅”才能更准确地表现“色似蜜蜡”的特点。黄庭坚写蜡梅“香气似梅,似女工撚(niǎn,指用手指揉搓)蜡所成”,苏轼写蜡梅“蜜蜂采花作黄蜡,取蜡为花亦其物”,这些诗句都道出了蜡梅的“色似蜜蜡”。
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蜡梅都在冬季开放。虽然专家学者对于蜡梅科属的分类存在不同的观点,但一致赞同的观点是,蜡梅科至少包含蜡梅属和夏蜡梅属。《中国植物志》中指出,两“属”中,有各种蜡梅,有的花期是5至7月,有的是8至10月,还有的是11月至翌年3月,等等。因此,把这种植物统称为“蜡梅”比较妥当。
梅是古人重要的调味品
在讲到梅花和蜡梅的种植历史时,孙海介绍说,这两种植物,都是原产于中国。“最早的梅花,生长在中国南方山野间的山涧水岸边,因此也就有了‘江梅’的别称。后来,才被移植在园中栽培。”
不过那时,古人栽种梅树并非为了观赏,而是把它作为一种重要的果木栽植。《尚书·说命》中曾记载:“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可见盐与梅,是两种十分重要的调味。“在还没有醋的时候,古人是将梅子捣碎成为浆汁用来做酸味调味品的。1975年,考古人员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铜鼎中发现了数枚梅核,这也说明早在3200年前,梅就成为了中国人重要的调味品了。”
说起梅花,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傲雪寒梅”,以赞叹其高洁、不畏寒冷的姿态,但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梅花原产于中国南方,它对温度的变化极为敏感,温暖湿润的南方才是其最适宜的生活环境,”孙海说,“梅花是落叶小乔木,花后才生叶,花期时花朵生于没有叶的枝干上,给人以傲骨的形象。”
正是因为梅花在寒冷的冬春交季率先开花的自然习性,让古人对它们越发喜爱,将其从一种调味的果木培养栽植成了观赏性的花木,宋代以后更是赋予了梅花更多的文化内涵。
按照这样说来,虽然诗人陆游分不清“蜡梅”和“梅花”,但是他笔下“无意苦争春”的诗句,反倒“歪打正着”说对了。封面新闻记者 刘可欣
新闻推荐
1月11日,河南省公安厅通报11起严重干扰疫情防控的典型案例,其中,11人被刑事立案侦查,5人受到行政处罚。2021年12月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