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无关对错的选择 再读《人生》感悟迥殊

大江晚报 2021-12-28 00:59 大字

跨越世纪,时隔多年,再次阅读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已全无当初心潮澎湃、感慨唏嘘的心境了。也许年过半百、阅尽沧桑,对人生的酸甜苦辣波澜不惊,但重温旧著,我仿佛又穿越历史的隧道,走进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贫穷落后的农村,看到了含辛茹苦的农民的生活场景。

我自幼生活在偏僻乡村。儿时的记忆中,乡村到处是低矮破旧的房屋、坑洼不平的土路、臭气熏天的旱厕,农民常年披星戴月、汗流浃背的田间劳作,却依然温饱不济,生活艰辛。少年时的我,曾无数次产生逃离乡村的念头,然而现实仿佛一堵高高的城墙,我无法攀越。日复一日单调枯燥的日子里,我爱上听收音机。每每放学回家,第一件事便是扭开收音机。新闻、音乐、戏曲等等,我不加选择。尤其刘兰芳的评书,我百听不厌。路遥的小说《人生》便是那时无意中收听到的。

《人生》问世不久,收音机里很多频率开始广播。第一集听完,我欲罢不能。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小说中描写的陕北农村生活场景与我虽有南北之遥,但大同小异,我常常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那个年代,贫穷的农家根本无法拥有热门读物,我便开始了“听书”的历史。“听书”虽然不能意会某些情境,但播音员绘声绘色的描述、抑扬顿挫的语调更引人入胜。每天固定时间播完一节,播音员总是在高潮精彩之处戛然而止,留待第二天再播出。于是翘首期盼明天播出时间的到来,成了我每天的希望所在,日子也在这种期盼中变得有滋有味。

时至今日,长篇短篇,国内国外,我浏览无数,但这篇小说在我记忆的长河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每每谈起阅读的名著,我的脑海中会自然跳出“高加林”“刘巧珍”等人物形象。《人生》在我面前展开了一幅泾渭分明的城乡生活画卷。20世纪80年代,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差别非常明显,除了思想观念的差异,生活环境的差异最为直观,囿于土地的农民每天为一日三餐奔波劳累。那个年代,无数农村姑娘期待着嫁入城市,无数农村小伙梦想着走出农村,走向外面的世界。

小说的主人公高加林高中毕业,他会拉会唱,会写会画,是一位有才华、有抱负的青年。作品开篇,高加林工作了三年的民办教师职位被村支书高明楼的儿子顶替,他只能回到一贫如洗的家,回到有些陌生的土地上,这样的打击对一个有理想的青年人来说,其痛苦可想而知。在此期间,美丽而温柔的刘巧珍走进了他的世界。刘巧珍质朴而纯真的爱让高加林重燃生活的希望,并陪伴他度过了最低谷的时期。他们之间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曾感动着无数人。如果男才女貌的他们从此安于现状,与祖祖辈辈的农民一样,也许会有幸福的人生。然而生活似乎总是一下子从这边转向那边。高加林的叔叔从部队退役到他所在的地区担任劳动局长,下属马占胜动用权力安排高加林进了城,高加林成了一名风光无限的通讯干事。更戏剧性的是:对他倾慕已久且家境地位、文化水平都优于巧珍的高中同学黄亚萍向他表白了,并声言可以动用社会关系把高加林调入南京市工作。好运似乎接二连三,这一切,对备尝农民艰苦生活的高加林来说是何等的诱惑。高加林作出了艰难选择,他抛弃了刘巧珍。作品最后,高加林被人告发,不得不又回到生他养他的土地。命运似乎和他开了一个玩笑,画了一个圆,最终又让他回到原点。

我以“听书”的方式“阅读”完整部小说,最让我感动的是刘巧珍对高加林全心全意地爱、掏心掏肺地付出。那个年代的偏僻乡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甚至有些地方还流行“换亲”模式。农村姑娘刘巧珍敢于冲破枷锁,追求自己的幸福,这种勇敢让我佩服之至。我常常一边听,一边流泪,尤其是两人分手的那段描写,我心中酸楚无比。泪光迷蒙中,我仿佛看到一个被爱情伤得遍体鳞伤的姑娘含泪跌跌撞撞消逝在远方。我因此把负心的高加林与古戏文中的“陈世美”画上了等号。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考上大学,在高校校园里,经常看到我们的老教授和他在学校做清洁工的妻子,傍晚肩并肩在校园周边的田间小路上散步。我欣赏他们岁月静好的画面,更敬佩教授对妻子的不离不弃。每每看到教授夫妇相依相伴的身影,我便联想起《人生》中高加林和刘巧珍,常常为多情的刘巧珍心痛不已,对负心的高加林气愤无比!

多年以后,再读《人生》,我开始理解高加林当初的选择,无论是对他前途的被动接受还是爱情的主动放弃。人的一生本就是不断选择、不断放弃的过程。高加林走了一段弯路,但弯路也是人生旅途中不可避免的一段路途。作家张爱玲说,“在人生的道路上,有一条路每一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不摔跟头,不碰壁,不碰个头破血流,怎能炼出钢筋铁骨,怎能长大呢?”

文学作品离不开时代背景,文学创作自然会受到作者所处时代背景的影响。高加林生活在封闭落后、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大集体时代。人们思想的落后保守,固步自封,对高加林的就业、婚姻都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一个经济落后的年代,一点点微弱的亮光能成为人们希望的全部。“高加林虽然只是一个民办教师,但这个职业对他来说是充满希望的。几年以后,通过考试,他或许会转为正式的国家教师。”当高加林民办教师的岗位被人顶替,成为地地道道的农民时,巨大的落差着实使他难以面对现实而痛不欲生。如果高加林目不识丁,或许他也能如父辈一样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但高加林走出过大山,上过高中,在县城生活过,眼界和思想不同于一般的农民,闭塞而落后的乡村已然安放不下他的抱负。也正因此,当他的向往和追求落空后,他消沉委顿。

高加林的命运如若放在今天,就业岗位五花八门,以高加林的才华,即便从教师或记者岗位上下来,他也能找到其他就业渠道,说不定走得更远,飞得更高。即便高加林选择留在农村,发展农业经济,也一样会活得有声有色。

“人只能按照自己的条件去寻找终身伴侣”。高加林当初选择和刘巧珍在一起,有对他所憎恨的农村旧道德观念和庸俗舆论的挑战,更多源于他当时的境况。一个被辞退的民办教师,回到一贫如洗的农家,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面对如花似玉的姑娘刘巧珍抛来的“绣球”,高加林没有理由不接。那时候的高加林把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深深埋在心底,随着高加林身份地位的改变,作为一个底层奋斗者,他必须告别过去的生活,包括斩断和刘巧珍的感情。

“现实是不能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个人应该有理想,但他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得不到的东西。”理想追求如此,爱情婚姻也如此。我欣赏刘巧珍对爱情的大胆追求,但刘巧珍的爱情悲剧在于把感情凌驾于现实之上。面对着拥有城市户口、优渥家境、体面工作的城里姑娘黄亚萍的爱情表白,高加林的选择是基于杨绛先生说的“旗鼓相当的爱情是最美的”。婚姻本质上是讲究对等原则的。但人是有感情有弱点的动物,使得这种交换有时候是不对等的,不对等的原因就是“爱情”。而“爱情”会随着时间、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尤其在现实面前往往不堪一击。在爱情面前,高加林、刘巧珍、黄亚萍只是按照自己内心的意愿,真实地作出当时的选择而已。

刘巧珍对高加林纯粹而炽热的爱撼人心魄,让人感慨万端!不仅如此,当高加林被人告发又回到农村时,已经嫁人的刘巧珍没有幸灾乐祸,更没有落井下石,反而为高加林能重返教师岗位四处奔波。这种不计较、不索取、真心付出的爱最打动人心,正如德顺爷爷评价巧珍:心地像金子一样的姑娘!

(二等奖)

尹海梅

新闻推荐

全市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和新任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示范培训班结业

本报讯12月24日,全市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和新任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示范培训班结业式在市委党校会议中心举行。市领导范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