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日常的文化美意 读周华诚的《江南三书》
□吕峰
江南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曾引起无数人狂热的渴念,那是千年不绝的幽香,那是氤氲不息的历史烟云,也是一旦进入便不愿醒来的梦。从古到今,对江南的书写数不胜数,周华诚的《江南三书》则是一场人文主义对江南生活的新书写,也是一幅蕴藉江南美学的新画卷,呈现了当下江南人生活中最优雅、最具品质的精神追求。
周华诚生于江南,长于江南,游学于江南,谋生于江南,江南是他地理意义上的故乡,也是他的精神之乡。那里的一山一水、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鸟一虫、一蔬一果、一箪食一瓢饮,都成了他的文学因子,都可以铺排出一篇又一篇锦绣文字。为此,他有了记录江南式生活日常的《江南三书》,其中《寻花帖》写草木精神里的文化美意,《春山慢》写一年四季里的山居时光,《廿四声》写一个人与西湖在二十四节气里的相遇,串联起来,即构筑了一个丰富鲜活的江南。
周华诚对江南的书写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最难得的是对当下现场的强烈介入性,在展现江南的历史底蕴和人文风情的同时,赋予其新时代的特点和内涵,书写时代精神,旨在为脚下这片土地留下一系列如诗如画的篇章。为此,《江南三书》堪称一部立体画轴,他临摹的风土人情、世俗烟火,都栩栩如生、引人入胜。如《鱼鳞瓦》《啖笋以留春天》《六月槜李》等,循着他文字的足迹,可以感触他独特的视角和悠远的胸怀,从而可以看到一个灵秀、富足、优雅、情趣、厚重的江南。
《江南三书》记录了周华诚行走江南的点点滴滴,这是一场行走之旅,更是一次心的觉醒,一次与自然万物的倾心交谈。“心之所向,素履以往。”周华诚心所向往的,是月光溪水、晚霞落叶,是鸟鸣虫吟、蔬食美酒,更是山野生活的缓慢、诗意与宁静。他行走于向往已久的山野之间,以平等之心,以敬畏之心,探寻熟视之下的诗性与诗情,注重自然与心灵之间的对话,启发读者一起去发现寻常事物背后的隐秘美好。
读书是一个人的事,可根据自己的喜好任意选择。其实,写作也是一个人的事,或者说一个人的修行,周华诚在《孤独是一种修行》中写道:“一个人,不管身处何地,心里都要有一片瓦尔登湖、一方听客溪,或是一面西湖、一座终南山,它们是每个人心中的秘境。”生他养他的江南就是他的人生秘境,也是他取之不竭的宝藏,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积极向上的力量,弥漫着淡淡的诗意,像唐人的绝句,像宋人的词,像元人的山水画,含蓄、简洁、美好。
30多年前,美国人比尔·波特来到终南山,去寻访那些隐居在山中的人们,完成了《空谷幽兰》一书,一时间掀起了一场文化的热潮。相比起来,我觉得周华诚的行走、感悟、记录、书写更有意义,他告诉我们如何去发现寻常事物背后的隐秘美好,如何与万物荣辱与共,如何去劳作与享乐。山西作家成向阳说:“周华诚的写作姿态是站立的、跋涉的、攀爬的、匍匐的,他笔下题材有一种延展着的开放性与变更中的丰富性。恰如流水在行动中映照两岸,并带着两岸向远处行走。”对此,我深以为然。
鲁迅先生在《好的故事》中写道:“我在蒙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这是先生的梦,也是先生对故乡的期许,这又何尝不是周华诚对江南的期许。《江南三书》既是周华诚写给自己的江南手记,更是写给那些向往江南之人的故事书,可以寻文而来,哪怕一天半天的驻足、勾留,哪怕只是喝一杯茶、听一首曲,都是无比自在的良辰美景。
“水秀山清眉远长,归来闲倚小阁窗。”江南是独一无二的,是魅力无穷的,也是让人甘心终老的。周华诚的《江南三书》亦是如此,正如毛尖先生所推荐的,“没有在江南住过,一生就像严重缺页的书。《江南三书》是春雨落纷纷,也是泥猫睡佛经。山山水水从《春山慢》里脱颖而出,月满西湖《廿四声》里有回响,人生天地间,鼎沸也罢,寂寥也罢,上得《寻花帖》,就是不虚此生。”
安妮·迪拉德说过:“我所谓的纯真,是我们纯然沉浸在某一样东西的时候,精神上的忘我状态。此时心灵既开放而又全然专注。”周华诚以他的纯真和切身经历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解读江南的文本,另一种生活的智慧,让我们去感悟隐藏在日常俗世里的江南文化美意。
新闻推荐
日前,为推动全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顽瘴痼疾整治走深走实,中央政法委印发了《关于充分运用智能化手段推进政法系统顽瘴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