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为了重现松江布 这些上海的大学生们种起了棉花

2021-12-21 07:47 大字

原创 赵攸宁 食通社Foodthink12月5日下午,上海松江布展示馆的后院晒起了一批彩色棉线,煮制茜草和石榴皮的香味还没完全散去。这是上海外国语大学劳育工坊的师生们忙活了几个小时的成果:搓捻棉条、用手摇纺车抽出棉线,再浸入天然染料中上色。对劳育工坊的师生们来说,这次手作体验有着特别的意义,因为纺线用的棉花是他们在校园里亲手种出来的。

1

从松江布到棉花:

突发奇想的实验

开垦荒地、种棉花、纺织体验……这些活动始于上外西班牙语老师张礼骏的一次突发奇想。张礼骏一直很喜欢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上外“非物质文化遗产记译与传播”社会实践团队的指导老师,他在一次调研中对“松江布”产生了兴趣:“一块布料的背后承载着一方水土,一段文化。”●张礼骏为学生讲解棉花知识。

松江布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元朝时,经黄道婆革新的手工棉纺织技术从乌泥泾传至松江全府,进而传遍整个江南。元、明、清三代,以松江府为中心的江南棉纺织业独步全国,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当时坊间流传着“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今嘉善县)纱”的歌谣。●乌泥泾即今天的华泾镇,位于上海徐汇区南部。图片:网络

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手工纺纱织布越来越少见,家庭作坊的生产方式逐渐被机器所取代,不少技艺也消失在了历史的洪流中。

2021年元旦参观松江布展示馆时,张礼骏推广松江布文化的热情,和校团委老师希望把劳动教育落到实处的想法一拍即合。也许是展厅里的老式织布机和纹案各异的松江棉布给了他们灵感:“既然要推广松江布,我们为什么不去做一块布呢?如果可以在学校种一块地,收获棉花,既能让同学们了解种地的艰辛,让种布者对大地有感情,又能让大家参与劳作,收获从无到有的成就感。”●松江布展示馆,前身为清代晚期建筑凯氏宅,是松江区文物保护点。

有了项目的雏形后,张礼骏买了很多关于棉花种植的书籍来研究。因为没有种过棉花,也缺乏相关的农业知识,张礼骏又通过松江布展示馆联系到泗泾(位于松江区东北部)本地的农民杨宝华和方月红,他们熟悉本地的气候和土壤,可以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就这样,“棉延赓续”种布计划劳育工坊先是在西方语学院招募参与者,再向全校学生开放报名。事实证明,这个不计入学分的劳育工坊很受欢迎。

2

从建筑废地到棉花宝地

与校方沟通协调后,上外校园东南角一块200平方米的边角地成了“种布”计划项目的实践基地。这块地以前种过蔬菜,但是因为长久荒废,土层下埋了不少建筑废料。于是“种布计划”的开拓者们需要先清理地下垃圾。●从地里翻出来的啤酒瓶。

张礼骏笑着说:“虽然花了很大的功夫,但整个过程还是很有趣的,有一种探险的奇妙感。我们当时挖出来了十几个啤酒瓶子,就像在考古上外的历史。”

当时正是1月份,趁着冬天的冷空气开垦翻土,有助于冻死虫卵和杂草。师生们集合在这块荒地旁,在两位本地种植专家的指导下,完成了第一次翻土工作。●种植专家指导学生们翻土。

此后的两个月里,他们多次下地,深翻土、施底肥、除虫除草、平整地块,把一块原本废弃的土地变成了16垄棉花田,试验田的土壤准备好了给新朋友一个拥抱。

3

谷雨前,种好棉4月20日谷雨前后地温回升,是播种的好时候:打散结块的土壤,为棉花种子生根发芽提供充裕的空间;在地面挖好播种的小槽,给种子搭建好温馨的“小窝”。同学们两人一组,一人在前撒种,一人在后用土覆盖种子,然后浇下了第一桶水。●浇过水后,田里留下一道道深色水渍。

试验田里不仅有普通的棉花种子,还有松江布展示馆特意从新疆博物馆带回来的“紫棉”。紫棉即《崇祯松江府志》记载的紫木棉,因开紫色花而得名。纤维细长柔软,制成的紫花布“色赭而淡”,呈天然的黄褐色,轻薄透气,经久耐用。19世纪初,紫花布畅销欧洲,成为当时西方上层人士服饰的主要原材料。但由于产量小,不好染色,紫棉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左:南通纺织博物馆收藏的紫花土布(局部)。右:图中男性穿的裤子即为紫花布所制。图片:网络●成熟后的紫棉。

为了让同学们了解更多的作物,最外围的土地种上了玉米、刀豆、毛豆、花生、向日葵等作物。两株棉花中间的空地上还撒了一些瓜种,以期长成的高矮植株空间互补。但后来由于瓜苗爬藤,甜瓜的长势影响了棉花的生长,同学们便提前采摘,收获了带苦涩味的甜瓜。

4

破土而出的希望生长初期的棉花很脆弱,需要细心呵护。为了更好地管理棉花地,劳育工坊实行了“责任分田制”:整块土地共分为南北各8垄田加上外围3垄,面向全校招募长期志愿者,由2-3位同学负责日常巡田、除草、松土、浇水等工作。

施肥是棉花生长中遇到的第一道难关。所施的复合肥的湿度、温度、浓度都有讲究:湿度过高会稀释肥料浓度,温度过高肥料蒸发速度过快,浓度过高则不仅会烧根灼叶,棉花根部的营养吸收运输也会受到严重阻碍。在种植专家的指导下,同学们配置好肥料浓度,在棉花生长初期和快开花时分别施了几次肥料。

接下来是除草。棉花生长初期,有很多杂草跟棉花幼苗一起竞争土壤的肥力与养分,尤其是雨水好的时候,杂草生长的速度比棉花还要快。●除杂草。

为此,同学们每隔两三天就要到地里转一转,将冒头的杂草连根拔起,偶尔有些爬藤棉花的杂草,需要小心翼翼地把它们从棉花根茎上摘下来。直到棉花生命力足够强大,长到能够遮挡阳光时,杂草的势头才会逐渐消停。四五月之交,棉花种子终于破土而出,向天空挥了挥手。

5

棉花历险记

5月末,气温逐渐回升,外围种植的毛豆等陆续成熟,棉花叶子也露了头。为保证棉花充分吸收水分和营养物质,同学们加大了劳动投入,曾经的荒地变得郁郁葱葱。

6月中下旬,棉花长成一定高度,这时就需要“打雄枝”,也就是“棉花打顶”,即掐去棉花不开花的枝条使之增产。“打雄枝切忌“大把揪”,要轻轻打去一叶一心,”专家手把手指导着同学们的动作。暑假临近,红色白色的花朵纷纷绽放,上外棉花也开始了他们的历险之旅。●棉花开花。

为了预防病虫害,棉花下苗特意比通常晚些,幼苗期也打过一次药,但还是受到了棉蚜的侵扰,叶子被虫咬了一个个小洞。“要做好抓虫和施药的准备,”农业专家提前叮嘱同学们。但幸运的是,生长力顽强的棉花熬过了这个难关,“老师们都说这是一个奇迹!”●叶子上的虫眼。

真正的挑战是台风穿地而过。“烟花”过境后,上海树木倒伏,围栏刮倒,劳育工坊的棉花也不例外。经历了一夜的狂风骤雨,8月6日早上七点多,暑期志愿留校照看棉花的同学们赶到棉花田,发现棉花苗全都伏地不起,还不到膝盖的高度。“我们都觉得棉花肯定没救了,挺不过来了。”

所幸棉花苗根系并未受损。在专家的指导下,同学们把棉花苗扶正,并及时排水、疏通、除杂,重新培土,保护棉花的根部。“我抬头一看,哇,我们已经没入在绿葱葱的棉花苗里了!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到十足的成就感,在劳动中也体验到了生命的奇迹,”印度尼西亚语专业的李嘉聪说道。●李嘉聪是暑期留校志愿者团队的负责人。

6

从棉花到松江布

风雨过后的棉花顽强成长,终于在9月开花结果。由于棉花的成熟期不一致,棉花吐絮之后,一般每隔5-7天需要采摘一次。采摘迟了不仅纤维质量会降低,颜色也会变深。

棉花采摘的秘诀是逮着棉花壳根部,用力整朵摘下,不能撕、拽,否则会像芝士一样拉丝。师生们在田里来回穿梭,摘了足足100多斤棉花。●摘棉花。

印象中的棉花是纯白无暇的,但摘下的棉桃却并非如此。如果淋了雨,壳和叶上的色素会污染棉絮,需要同学们手工挑选棉桃,剥皮去籽。因为手工去籽非常耗人工,晒干并经过初次筛选的棉花已经送到松江布展览馆中用机器脱籽,然后被搓成棉条、纺出了彩色的棉线。●上:脱籽后的棉花团和搓好的棉花条。下:用手摇纺车纺线。

劳育工坊后续还会组织3次织布课程,让学生们体验过纱、经纱、嵌扣、运纱、装机、穿梭、织布等工序。还有一部分棉花将制作成小棉被,送给新疆莎车县支教点的贫困生。

因为不想吸引棉花害虫,劳育工坊打算实行轮作,也就是说明年不会种棉花了。谈起明年的计划时,张礼骏表示“我们初步的构想是可以种植草药,像“百草园”那样,让同学们有机会用自己种植的艾草做成香囊。”用心血和汗水换取实实在在的成果,这大概就是劳育工坊的意义所在吧。

- 这是食通社第 332 篇原创 -食通社

作者

赵攸宁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在读。喜欢写作,热爱生活。

原标题:《为了重现松江布,这些上海的大学生们种起了棉花》

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被前妻发长文控诉婚内出轨、转移财产…… 王力宏道歉:暂时退出工作

近日,知名男歌手王力宏离婚的消息刷爆了不少人的朋友圈,其前妻李靓蕾在微博发布长文,控诉王力宏婚内种种不端行为,引发关注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