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积多年之功深度探索“北纬四十度”陈福民:发挥文学笔法,呈现历史面貌

华西都市报 2021-12-03 05:13 大字

积多年之功深度探索“北纬四十度” 陈福民

2021年10月15日,天府书展《北纬四十度》首发式。

《北纬四十度》

《批评与阅读的力量》

沿着G6京藏高速,从北京出发,一路向西,沿途经过居庸关(八达岭)、张家口、乌兰察布、呼和浩特、包头、巴彦淖尔等,大致走一条直线,然后从临河几乎拐了一个直角弯沿黄河南下,经过磴口、乌海等地再向西,离开内蒙古进入宁夏境内。学者、作家陈福民发现,从起点东经116度的北京到东经107度的临河,这条直线,刚好坐落在北纬40度-41度。而且在这一条地理带上,断断续续连缀着中国最早的长城之一——“战国赵北长城”。在历史演进过程中,沿着北纬40度地理带,在长城内外,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族群与生活方式,隔墙相望,侧耳远听,彼此防备也互相影响。

陈福民对这条地理带很着迷,“北纬40度、长城,以及历史上与这一切有关的人和事,往往关联到决定命运的伟大时刻。”他围绕相关主题深入阅读、实地探究、案头书写,至今持续多年。2021年最新由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的非虚构作品《北纬四十度》就是其多年心血的结晶。

历史,总是活在这无语的庄严中

这些年来,陈福民多次沿着从北京到临河的北纬40度上这条直线自驾。沿途很多城市、定居点,以及这条线段左右两侧不知名的旗镇,他都停留甚至居住过。经常是去了便流连忘返,回来不久又想再去。沿着连绵的阴山山脉向西行驶或者停顿,他浮想联翩,当感动或喟叹无处安放的时候,他摇下车窗,凉爽的风灌进来,挟带着初升朝晖或者苍茫落日掠过面颊,他会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之类的句子一遍遍地默念起来。就这样经年累月,反反复复乐此不疲。

沿着G6西行,陈福民常常看见沿途一辆又一辆的大货车在道路最外侧缓缓而行,巨大的厢体被设计成上下两层,装载了各种品牌的小汽车。回程时向东看见的就都是空车。这引发他的遐思:“那些被卸载下来的小汽车都去了哪里?是否正行进在赵武灵王策马驱驰的路上?西北部地区的人民,对于汽车的需求,恰如远古时代对于马的执着……历史,总是活在这无语的庄严中,不断消失,然后重生。当它换了面容再次与我们相遇时,考验我们的就绝不仅仅是一般性的知识,还有文明的识见与境界。”

中学时代开启“北纬四十度”阅读之旅

早在中学时代,陈福民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读到与白起齐名的战国名将李牧的故事,“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少年热血沸腾,满含恨不能追随李牧麾下的冲动和遗憾。从那时起,陈福民开始留意与匈奴有关的故事。在后来的阅读中,故事的主人公相继变成鲜卑人、突厥人、契丹人、金人、蒙古人等,但故事发生的地点场域,从来没有改变过——基本都在长城所在之北纬40度线上。

也因此,陈福民在他的书中,明确提出“北纬40度”是一个跨界性文化概念,并带着文化寻根与精神还乡的理想,挖掘长年沉潜在民间的故事,用文采飞扬的魅力笔法,呈现真实历史之面貌,带领读者获得与以往不同的精神发现。在这个过程中,陈福民发挥他几十年的阅读、实地游历、思考积累,动用动人的文学技艺手法和严谨的历史知识构建,将“北纬四十度”的方方面面进行精彩的阐述。

在历史学领域为文学赢取光荣与尊重

陈福民专业从事文学研究批评,1996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现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担任多届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评委,著有《阅读与批评的力量》等。对于边疆史地研读与写作,陈福民承认是一种“越界”,有信心做好并有清醒的自我审视。他对历史一直有浓厚兴趣,且越来越强烈。在写《北纬四十度》时,他会注意行文是否漂亮,同时更在意历史学者对他此番写作的看法,“历史学者会不会以一种严谨冷静的口气对我说:喂,你这个家伙,把基本史实都搞错了。这让我时刻都有如履薄冰之感。”

一条“北纬40度”线,涉及到的历史跨度大,故事多,人物众。从公元前300年的赵武灵王直至17世纪尾声的康熙皇帝,每一个具体的话题都牵涉到繁巨的历史容量。为此,陈福民把二十四史中与“北纬四十度”论题和人物故事相关的材料又摸了一遍,还包括各种断代史、专业史、历史理论及古人的笔记。他希望通过这次写作打开一种被遮蔽的历史面相,从而在不同民族互相学习互相塑造的大背景下,呈现出自己的历史观。“我还希望通过这种写作,在历史学领域为文学赢取她应有的光荣与尊重。”

这次文学历险是对长城和中国北方的致敬

当然,一个文学批评家用非虚构的文学方式写历史题材,终究不是在做专业的史学研究。陈福民也清醒知道自己的写作始终属于文学,“我一直都在努力尝试,希望将语言的生动、笔法的细腻、适当的人物心理分析与历史学之严谨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是我个人的一次文学历险,也是对历史学的致敬,更是对长城和中国北方的致敬。”

书中很多段落都非常精彩。既有思的深度,又有文的风采。读起来苍劲有力,嚼劲十足。比如陈福民这么写“右北平”:“它比北平大得多,更古老得多。右北平像一个经历过无数世纪风霜雨雪而心胸宽广的父亲,贫困艰辛又豪迈粗犷。它把自己朴素坚忍和乐善好施的性格全部遗传给了北平。它包围并庇护着北平,世世代代从生到死。没有右北平,今天的北京就无立足之地。沿着华北平原北部的边缘地区,北平停住了自己的脚步。她守在长城内侧,把一切都托付给了右北平。在古代中国历史上,右北平大约是第一个被官方命名的拥有‘北’这个方位词的地方,因此可以将它视为中国的北方之源。”

封面新闻记者张杰

新闻推荐

言必信 行必果 读《弟子规》有感

言必信行必果——读《弟子规》有感■山南小学605班李欣越小记者13066指导老师孙玉荣连续数次参加中华经典诵读,每每读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