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吃货”苏东坡: 他的一生就是一部《风味人间》

眉山日报 2021-11-07 02:12 大字

千年前,一位大文豪曾有过感叹——口腹之欲,何穷之有?他就是苏东坡。

五花肉切见方,煮熟洗净,放入砂锅,加白糖、酱油、黄酒,微火焖酥,撇去油,将肉皮面朝上装入小陶罐中,加盖置于蒸笼内旺火蒸30分钟。一道“东坡肉”就可以出锅了。

这是今天“东坡肉”的诸多做法之一。在经过各种复杂到甚至有些繁琐的步骤后,一块块猪肉被烹调得色如玛瑙、软而不烂、肥而不腻。历经近千年,这道相传为苏东坡所创的美食,如今已发展出至少十余种做法。但这些都不是苏轼当年的“东坡肉”。

当年正宗的“东坡肉”怎么做?苏轼自己有过记载。在锅中放少许水,用小火煨炖,静待猪肉慢慢煮熟。“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苏轼《猪肉颂》。

很明显,当时的“东坡肉”不过是清水炖肉,与今天人们又蒸又煮又炖的复杂烹调完全不同。事实上,猪肉并非当时人们食用的主要肉食,甚至是不受待见。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达官贵人不肯吃,穷人又不会烹调。这才给苏轼这个“吃货”留下了创作空间。

但苏轼为何会用当时不受待见的猪肉做菜?原因只有一个——穷。故事还要从他被贬官说起。北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四十多岁的苏轼因“乌台诗案”差点丢掉性命。在被关押一百多天后,他被贬至黄州,担任一个毫无实权的小官。

薪俸微薄,苏轼只能精打细算着过日子。每个月,一家人只有四千五百钱可用。他将这些钱分成三十份,挂在屋梁上,每天用画叉挑下其中一份用。“价贱如泥土”的猪肉自然成了苏轼的备选食材。但猪肉也是肉。就苏轼当时的经济状况来看,顿顿“东坡肉”也不现实。

大难不死,必有锅粥。离开监牢的苏轼又发明了“东坡羮”。将白菜、萝卜等洗净切碎去汁,放入煮沸的水中,再加生米、生姜。虽不是什么山珍海味,苏轼却自有一番乐趣。

“其法以菘若蔓菁、若芦菔、若荠,揉洗数过,去辛苦汁。先以生油少许涂釜,缘及一瓷盌,下菜沸汤中。入生米为糁,及少生姜,以油盌覆之……”——苏轼《东坡羹颂》。

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后,被朝廷重新启用。但宦海沉浮难测,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苏轼又一次被贬。这一次他要去的是惠州。

如今的广东惠州身处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几个地区之一。但在宋代,岭南已是偏远蛮荒之地。吃,再一次成了苏轼人生的主题。这次他将羊蝎子纳入了自己的食谱。

惠州市井每天会杀一只羊。苏轼是戴罪之身,不敢去争买这仅有的羊肉,只好买那没什么肉的羊脊骨。今天看来,可算是眼光毒辣。

虽然这食材在当年不值一提,但东坡家的烹饪方法甚是讲究——先用水煮,再浸入酒中,捞出后点盐少许,烤至微焦。在苏轼口中,这似乎还有点蟹螯的味道。

“骨间亦有微肉,熟煮热漉出。不乘热出,则抱水不干。渍酒中,点薄盐炙微燋食之。终日抉剔,得铢两于肯綮之间,意甚喜之,如食蟹螯。”——苏轼《与弟子由书》。

时至今日,以“东坡”冠名的美食数不胜数。这让今天我们印象中的苏东坡不仅是停留在课本中的大文豪,也不再是古画中那不苟言笑的形象,还更多了一份烟火气。  

新闻推荐

“中国网事·感动2021”四季度暨年度网络感动人物评选启动

新华社北京11月4日电(刘亚丽)11月5日,“中国网事·感动2021”四季度暨年度网络感动人物评选将正式启动,网上投票同步开启。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