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王大中:一生为核 一生为国

广西日报 2021-11-04 07:06 大字

王大中院士新华社记者 庞兴雷/摄

新华社记者

在先进核能技术研发的征程中,王大中一干就是几十年。

在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国际著名核能科学家、教育家王大中被授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破解核能发展的世界难题

20世纪60年代,北京昌平南口燕山脚下聚集了一批年轻人。

在当时起点低、基础薄弱的困难条件下,这支青年团队满怀报国热情地喊出“用我们的双手开创祖国原子能事业的春天”的豪迈口号。就在1964年,这支年轻的科研队伍,建成了我国第一座自行研究、设计、建造、运行的屏蔽试验反应堆。

这其中就有王大中的身影。

1979年,世界核能事业陷入低谷。王大中意识到,安全性是核能发展的生命线,如何破解这个难题?

王大中带领团队瞄准这一重大难题,坚持发展固有安全的核反应堆。从关键技术攻关、到实验堆、再到示范工程建设,坚持不懈,一步一个脚印,破解了世界难题,走出从跟跑、并跑到领先世界的自主创新之路。

核安全从“学世界”到“看中国”

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能源危机的阴霾仍未散去,国内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充足的能源供应。王大中敏锐地认识到核能的重要意义,积极投身到低温核供热堆的研究工作中。

从1985年开始,王大中主持低温核供热堆研究。他带领团队花费了近一年时间进行论证,其间专程带队去欧洲考察,最后确定壳式一体化自然循环水冷堆方案,并计划先建设一座5兆瓦低温核供热实验堆。

有国际核专家评价此工程:这不仅是世界核供热反应堆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同时在解决污染问题方面也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在国家“863计划”支持下,他带领团队开始了10兆瓦模块式高温气冷堆研发。该项目于2003年并网发电,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10兆瓦高温堆成功之后,王大中提出要实现实验反应堆向工业规模原型堆的跨越。

甘为人梯百年树人

核工程是一门交叉学科,需要融会贯通,且不能纸上谈兵,要沉下心、耐得住。

几十年来,王大中带出了一个能打硬仗的团队,也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如果说从事核反应堆专业是青年时期王大中的主动选择,那么1994年他被任命为清华大学校长,则是他开启的另一段精彩的人生历程。

面向21世纪,王大中带领学校领导班子提出“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办学思路,为清华大学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和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记者盖博铭王琳琳马晓冬)

(据新华社北京11月3日电)

新闻推荐

呈坎镇:打造“贡米”品牌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徽州区呈坎镇着力打造“贡米”品牌,助力乡村振兴。该镇打造生态基地,依托灵山海拔高、日照足、温差小等自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