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创城擦亮幸福底色 市中区“文明新风 以‘新\’换‘心\’”系列报道之一
关乎广大市民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就是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过程中要抓住的关键问题、重点问题。今年以来,市中区始终坚持创建为民、创建靠民、创建惠民,把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聚焦重点、攻克难点、打通堵点,千方百计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
如今,行走在市中区的大街小巷,日新月异的城市风貌、亮丽整洁的街道、安全通畅的交通、文明有礼的市民……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融汇成品质市中文明“底色”,切实让辖区居民感受到党史学习教育的实际成效,感受创城带来的实惠。
形成合力提品质 竭尽全力创样板
作为中心城区,如何向全区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市中区委、区政府高起点谋划,坚持问题导向,以老旧小区、背街小巷、集贸市场、校园周边为重点部位,聚焦基础设施、环境卫生、安全生产、公共秩序、文明素养等关键环节,既打好集中整治的“歼灭战”,又打好防止反弹的“持久战”,以创城实效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市中全区上下坚持把党员干部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焕发出来的精气神,转化为创城真抓实干的行动、雷厉风行的作风,所有创建部门从“硬标准”和“软实力”上严格自我要求,着力补短板、促提升,动真碰硬狠抓整改落实,将创建工作深入到“末梢神经”。依托“书记圆桌会”“书记信访微信号”、12345市民服务热线、市民巡访团等平台和团体,市中区汇民意、集民智、解民忧,把文明指数转变为群众幸福指数,让创建工作成为群众满意的民意工程、民心工程、民生工程。
主动对标抓治理 立足优势再出发
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都是顺应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意愿要求,也是兑现向全区人民郑重承诺的必答考卷。基于这样的考量,市中区牢固树立“百姓口碑是最高荣誉”的观念,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精细化等方面对症下药、精准施策,积极推行“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特别是依托“1+5”党建引领基层网格化社会治理工作模式,进一步发挥“一网统筹、多网融合”优势,细化夯实3172个终端网格责任,以“小网格”实现“大作为”。
发挥优势方能培育新优势。市中区营商环境在全省营商环境满意度测评中位居前列,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绿地面积保持全市领先,这是擦亮幸福底色的“市中底气”。市中区将深化“来市中·好办事”服务品牌,加快实现企业开办“一网通办”“全程网办”,常态化开展领导干部包挂服务企业活动,营造“尊商、敬商、亲商、爱商、扶商”政商新生态;持续推进公园城区建设,打造18条园林特色道路和特色街区,让“推门见绿、移步入园”成为市中常态。
深入一线解难题群众“呼声”变“掌声”
市民是城市的主人,也是城市文明最直接的感知者和受益者,只要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就一定能调动广大市民的热情。市中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抓住市中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强化“有解”思维、提升服务本领,用心用情用力落实“12100”民生实事,继续大力化解城建领域历史遗留问题,让创建成果更有“厚度”,让民生答卷更有“温度”。随着一处处街头绿地依次呈现,一项项惠民举措逐一落实,市中区让发展“加速度”与民生“含金量”同步提高。市中区将继续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积极发挥文明引领示范作用,在文明实践中增“厚度”、拉“长度”,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将创城意识深入人心,让创城工作惠及百姓,营造浓厚创城氛围。
(本报记者刘阳通讯员李猛裴梦雪)
新闻推荐
“你好,我工作地点在河南,我想开一份去年的纳税记录证明,怎么开?”“你好,我想拍个证件照,这个自助机怎么用,能过来看看吗?”近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