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霜降:霜花未降 百果实
● REC
Frosts
霜降
Descent
霜降,二十四节气之十八,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在公历10月23日至10月24日交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霜降,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霜降之后,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骤降,当气温降至零摄氏度以下,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便会凝结成白色结晶附着于大地之上,而出现“初霜”。俗话说“霜降杀百草”,不耐寒的植物渐渐失去生机,大地呈现出一片萧索景色,草木枯黄,深秋的景象愈加明显,冬日近在咫尺。此时的江南,却是霜降无霜,虽也秋意愈深、层林渐染,但“枯草霜花白,寒窗月影新”(南宋陆游《霜月》)的清寒之景终是鲜见。初霜,还在遥远的北方,及至抵达江南尚且差着整整三个节气。
“雨露生物而霜成物”,霜降节气与丰收有关,谷物草木果实成熟,大地呈现一派丰饶的景象。农人们忙着秋收的扫尾工作,晚稻及一些不耐寒的农作物得赶紧收割,否则难免受霜冻之害。苏州吴中一带稻田收割历来以“霜降为候”,寒露初到,稻穗已黄,“至霜降刈之”,当地谚云“寒露没青稻,霜降一齐倒”。(清代顾禄《清嘉录》)农人在房前屋后堆起高高的稻谷垛来,接下来就等着冬闲时舂米了。除了割稻,他们还要把油菜、蚕豆、青菜、菠菜等豆蔬播种到地里,不至于错过了时节。
“百谷登”而“百果实”,各色时令果实纷纷登场,蔬果飘香,将秋色装点得生机盎然。农事将毕,丰收已及,军中祭祀旗纛以迎霜降,气势威武;民间百姓出游赏叶,娱乐竞技,因时而动,进食温补,以候寒冬。
柿树挂灯笼
霜降甜不溜
柿子,是江南霜降节气里最喜庆的一道风景,俗话说“霜打柿子红如火”,一个个如同一盏盏精致的小灯笼挂满了枝丫,阳光洒在上面,红彤彤的,透出几分光亮来。此时的柿子,带点儿软软的弹性,掰开来,红红的果肉中溢满了汁水,咬下去,满口都是清新的甜味。老人们常说“霜降吃灯柿,不会流鼻涕”。
民间传说霜降吃柿子一事跟朱元璋有关。明代张定在《在田录》上记载了这样一则传说:相传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十分贫苦,他只好以要饭为生。有一年霜降日,朱元璋讨饭来到了一个小村庄。饿得两眼冒金星之时,他在一处烂瓦堆里瞥见几抹红彤彤的颜色,走近一看,原来是一棵柿子树,上面结满了柿子。饱食一顿柿子后,朱元璋オ渐渐恢复了元气,而且整个冬天都没有唇裂、流鼻涕。又是一年霜降,当上皇帝的朱元璋领兵再次路过那个小村庄。他又看到了那棵柿子树,树上依旧挂满了柿子。朱元璋望着那棵柿子树,感慨万千,念及柿子树的“救命之恩”。他便脱下了自己的红色战袍挂到柿子树上,并亲封柿子为“凌霜侯”“凌霜长者”。周边百姓听说后,纷纷赶来争食柿子,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霜降日吃柿子的习俗。
柿子不但口感甘甜,而且能够清热解毒,颇有御寒、补筋骨的功效。《本草纲目》认为:“柿乃脾、肺、血分之果也。其味甘而气平,性涩而能收,故有健脾涩肠,治嗽止血之功。”柿子“能收”的品性符合传统中医提倡秋季收敛神气的养生之道,与节令十分相符。不过柿子性寒凉,也不能多吃,民间对此颇有禁忌,吃柿子要适可而止,过度劳累、消化不良时,都能空腹吃,柿子中的柿胶与胃酸结合会形成结石,即中医上说的“胃柿石”。
每到柿子收获,人们就会忙着晒起柿饼,房前屋后又是一片金灿灿的场景。从生柿到柿饼,要经过去皮、晾晒、捏制、出霜、储存等几个环节。以家庭为主的这一套加工方式,至今依然。柿子要选中等个儿的,太大不容易出霜也不容易晒干,太小不够甜。柿子削去外皮,放在竹编的筛子里日晒夜露。待到完全晒干,将干柿子一层一层码在坛子里,封口,闷上一个月,柿子上就多了层白色的结晶,恰如秋霜盖在柿子上,这便是所谓的“柿霜”了,待到出霜,柿饼便也制成了。柿霜可是个好东西,据《中药大辞典》中“柿霜”条记载,柿霜可清热润燥化痰,治肺热燥咳,对咽干喉痛、口舌生疮、吐血、咯血、消渴,有辅助疗效。
柿子成熟在秋末冬初之际,《尔雅·释天》认为“春为发生,夏为长嬴,秋为收成,冬为安宁”。红色的柿子丰厚圆硕,挂在枝头,其发音又与“事”相同,现当代画家就按其谐音绘出了名为“柿柿(事事)安平”“柿柿(事事)如意”的画作,而成为花鸟画中的一种题材。齐白石 事事安平扇面图
旗纛信爆
求吉驱邪
纛,是古代军队里的大旗,旗纛神,又称为军牙六纛神。古代行军打仗都以旗鼓为号,军队出征、班师、凯旋等军事活动中多察旗纛之神。信爆,便是火枪、火炮声。旧时霜降日,江南有祭祀旗纛神,阅兵听火炮、火枪声的习俗。
霜降,风声渐起,气温骤寒,《国语·周语》有“火见而清风戒寒”之说,三国吴人韦昭注日:“谓霜降之后,清风先至,所以戒人为寒备也。”按五行之说,秋属金,寒霜令草木枯萎,亦有风声萧萧的高秋之意;兵者多肃杀凛冽之气,此时祭旗纛神,阅兵演练,正顺应了寒霜的深沉、凌厉。
旧时苏州一带霜降五更时,城中便闻兵阵陈列的枪炮之声。清人袁学澜《续咏姑苏竹枝词》云:“饧锣响澈满街烟,开户儿童买数钱。霜落城头闻信炮,家家夜作废宵眠。”民间俗信以为听信爆可以免除喉咙疼痛,“或剥新栗置枕边,至时食之,令人有カ”。清晨,官兵会集,浩浩荡荡前往演武厅旁的旗纛庙,一路上,金鼓齐鸣、旗帜招展,官员兵士全副武装,十分威武。清人蔡云《吴歙》云:“队伍森严号令明,縱铮金铁挟秋声。马腾士饱年年乐,信爆连珠报太平。”晚清时,苏州一带察旗纛的场面依旧十分隆重,“霜降日,天向明,官祭军牙六纛神”,“先期张列军械,金鼓导之,自抚辕出,由护龙街而北至教场之旗纛庙”(清代顾禄《清嘉录》)。旗纛前导为巡抚、中军守备,均着盔甲,光彩耀目。其后有一队兵士黑布缠头、草鞋裏履、马褂披身、马裙束腰、青布绑腿,肩上扛着ニ丈余长的竹竿,一端有锐利的枪头,綴以红缨,一端装有铁脚,中段卷着绸质大旗。抵达校场后,将大旗展开,旗幅飘展于朔风之中。更有骠骑数十骑,军士在马上舞枪弄棍,表演各种惊险动作。这一日,城中百姓都早早起来,涌向城中护龙街(即今人民路)南北,观望一年之中难得一见的阅兵盛典。此时往往“观者如云”,俗信以为看旗纛能够祓除不样,是吉祥的象征。待到祭祀完毕,各支队伍纷纷打道回府。
清时杭州亦有此俗,称为“霜降行兵”,行兵队伍“先马兵,后步兵,背上均插尖角小旗,一队一队,有领队、压队之官”(清代范祖述《杭俗遗风》),且武器甚多,有“戈、铤、矛、戟、弓矢、剑盾、藤牌、狼筅、鸟铳、火炮”等。“男女老幼于两旁环聚而视。次日五鼓,当事于旗纛庙祭旗,炮声震地,动摇山岳。”(清代陈谲修等《杭州府志》)不过,民国以后此俗废而不行。
登高赏叶
鸟雀游乐
唐人杜牧《山行》诗有云:“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ニ月花。”霜降一过,南京栖霞山上漫山遍野的枫叶便红了起来,如火焰一般点燃了秋日的绚烂。栖霞山位于南京市栖霞区,古为“摄山”,有“金陵第一明秀山”之称,南朝时山中建有“栖霞精舍”,因此得名。自明代起此地便有“春牛首,秋栖霞”之说,每年10月至12月,红枫节如期举办,届时满山红枫,犹如晚霞栖落,蔚为壮观。栖霞赏红叶的习俗究竟起于何时,未必可考,不过清乾隆年间江宁人王友亮《金陵杂咏》中有一首《摄山》诗,云“药苗春涧香生雨,枫叶秋林烧入云”,可想见其时枫林连通天际的气势。此诗诗前小序提到“城东北四十里,山多药草,可摄生,故名。秋时人多看红叶于此”。与王友亮差不多同时的一位金陵女子骆绮兰有《栖霞看红叶过德云庵用壁间韵》一诗,这位袁枚的随园女弟子为观枫叶专程登了栖霞山,留下“仙楼都拥赤城霞”的名句。清乾隆年间,两江总督尹继善有过“共爱枫林霜叶晚,终输春暖碧桃红”的叹咏。霜露既降,人们到栖霞赏红叶,彼时已蔚然成风了吧。
除此之外,苏州的天平山也以枫叶出名。据《清嘉录》记载:“郡西天平山为诸山枫林最胜处。冒霜叶赤,颜色鲜明。タ阳在山,纵目一望,仿佛珊瑚灼海。”相传此处枫树为宋代名臣范中淹子孙所种植。杭州临安大明山满山枫叶经秋日云海洗涤,色彩绚丽、织锦斑斓,深得“车行十里画屏上,身走四方红叶中”之雅趣。
旧时不少地方有霜降斗鹌鹑、唤黄雀的游戏。清人葛元煦《沪游杂记》曾记载:“沪人霜降后喜斗鹌鹑,畜养者以绣囊悬胸前,美其名日“冬兴将军”。斗时贴标头分筹码,每斗一次,谓之一圈。按:无斑为鹌,有斑为鹑,形状相似,多产沪上田间。”苏州亦流行斗鹌鹑,《清嘉录》对此描述十分详细。如同斗蟋蟀一样,参加者所押筹码称为“花”,每花押一百二十文,“以十枝花为一盆”,输一盆,“纳钱一贯二百”。若是赢了,庄家抽取十分之ニ。斗鹌鹑必在夜间举行,畜养之徒用彩増制成的平底袋来盛鹌鹑,天气寒冷时则用皮套裹住鹌鹑,将其笼于袖口中,“以为消遣"。清人蔡云有“辛苦霜天把瘦鹤”句。
每到深秋初冬时,西北风起,一种唤作“黄雀”的鸟便会成群结队地自江海边飞来。这种鸟好食稻谷,民间又唤作“稻头雀”。经过驯养的黄雀无须锁链束缚或者竹笼羁勒,而能够听从人的指挥,“衔旗啄铃为戏”,放飞而能“复飞回”,称为“唤黄雀”。儿童尤为喜爱这种游戏,曾流传有《唤黄雀》一诗,诗云:“顽童忘日短,教诲不嫌忙。呼叱凭铃铎,舒徐饱稻粱。但成傀儡戏,不学凤凰翔。助汝多机巧,冲飞入上方。”(清代顾禄《清嘉录》)
一年补通通
不如补霜智
霜降时节,天气越发寒冷,要注意饮食调养,民间有“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说法,认为“秋补”比“冬补”更要紧。此时山楂、梨、萝卜、板栗、石榴等时令果蔬正是果肉饱满、形色口感俱佳之时。品尝之后,清气润肺,甜美的滋味将秋日的躁郁一扫而空,于身体有滋补的功效。
霜降秋寒,江南各地多食羊肉。羊肉性温热,补气滋阴、暖中补虚、开胃健力,是补元阳、益血气的温热补品,颇受人们的喜爱。羊肉的常见烹饪之法不外乎炖、烤、烧、涮等,不过各地有其独特的风味,如湖州新市酱羊肉、嘉兴澉浦红烧羊肉、温州瑞安扎羊肉、杭州仓前掏羊锅、温州永嘉烤全羊、金华东阳千禧羊肉宴、扬州头桥镇羊蹄汤等等。烹饪这些时多以铁锅、铁架为炊具,不过苏州的藏书羊肉却是用大木桶烹煮的,别具特色。
旧时,藏书镇(2006年,藏书撤镇,并入木渎镇)的藏书羊肉在吴地可谓家喻户晓。秋冬之际,当地上百家藏书羊肉店纷纷开张,店堂不讲究什么门面,店面临街而设,立锅灶于内,开锅后满街飄香,众食客便循味而来。藏书镇地处苏州西,境内有穹窿山,因西汉名臣朱买臣藏书于此而得名。当地传说朱买臣年少时聪颖好学,在穹窿山上砍柴时不忘读书。然而书简过于沉重不便随身携带,他便想出一个主意,将竹简藏在路边的石块或者树丛底下。后来,他学有所成,终成一代名臣。此处便得名“藏书”。名人的传说总能赋予一方土地历史的意趣,不过当地烹制羊肉的饮食习惯还是得益于周围的自然环境。藏书镇周围群山绵延,植被丰富,十分适宜养羊。早在明清时期,当地人就开始烹饪羊肉出售,初时只是挑着担子游走于街巷售卖,或者在街边摆上小摊。直到清末才在苏州城里开店设铺,俗称“羊作”。藏书羊肉以木桶烹煮,白烧见长,肉质鲜美,香而不腻。来一碗老苏州们喜欢的羊肉面,销上几片白切羊肉,撒上香蒜叶,那味道真是鲜美至极。
霜降至,万物收。人应节气,收果实,养身心,为寒冬的到来,贮存生命能量。
文字 / 《二十四节气在江南》
图片 / 网络
意苏州
苏州艺文类自媒体原标题:《明日霜降:霜花未降,百果实》
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三本台帐划定攻坚重点,“铁脚板”摸底社区隐患—— 我区开展治安突出问题专项整治
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邹春霞通讯员董天宇)为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切,努力营造安全、稳定、有序的社会治安环境,不断增强人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