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4800年前鸡叫城的“打开方式”
▲这是10月10日拍摄的湖南常德澧县鸡叫城遗址(无人机照片)。
▲这是10月9日在湖南常德澧县澧阳平原考古工作站拍摄的鸡叫城遗址出土的陶器。
约4800年前,生活在新石器时期的人类能建造什么样的房屋?制造出了什么样的器具?他们种植的作物收成如何?初秋洞庭湖区澧阳平原上,一片藏在稻田里的遗址静待人们找寻答案。
湖南澧县,澧阳平原东北部的村庄,坐落着发现于1978年的新石器时期城址——鸡叫城遗址。
今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掘了一批大型木质结构建筑遗迹。规模之大、保存之完好,为国内罕见。
一处高出周边2至4米的岗地上,记者随现场考古专家深入已挖掘的探方。纵向剖开的土壤层次分明,用不同的数字与字母标记着年代与特征。在挖掘现场的地面上,建筑台基与完整的木构基础清晰可见,犹如一块关键的拼图,让人们对于新石器时期人类建筑的认识更进一步。
前后两进4开间、南侧西侧“双走廊”、立柱用料楠木樟木……这座“豪宅”便是此次鸡叫城遗址发掘的最大规模建筑F63。这一考古发现表明,在约4800年前,生活在此处的居民已经住进了木质结构的建筑中。
据此次发掘的执行领队范宪军介绍,其建筑方式是先开挖基槽,垫长木板后于基槽外侧立柱。木柱极为考究,以直径约0.5米的半圆形大木柱为主体,间以长方形小木柱,并在转角处以四分之一圆木为转承,以保持外立面的平整。木柱于垫板间未见榫卯,但除角落的木柱仅有一个穿孔外,其余木柱两侧均有45°斜穿孔,推测原应插有木棍以起到加固作用。
发掘区内已揭露出的主体部分面积242平方米,加上廊道总面积354平方米。另据发掘区东部探沟探知,F63继续向发掘区以东延伸,加上南廊的总面积不低于500平方米。
经过对F63的木材进行系统取样,初步的树种鉴定结果显示,其木材主要有楠木、香樟等;测年数据显示,树木为公元前2800至2700年间的木材。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辉认为,这种木构建筑得以完整发掘,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这有助于我们理解曾经在其他地方见到的小规模建筑现象,也有助于我们理解长江流域的整体建筑风格。”
从鸡叫城遗址向北约2公里处,涔水静静流淌,与澧水交汇后,奔向浩荡洞庭。
文明从未在这片傍水的平原上中断。从6000多年前的城头山遗址,到夏代早期聚落公共墓地孙家岗遗址,人类在这片土地上世代居住,留下了无尽的文明遗产。
生活在鸡叫城的古人站在高处,也许会望到与今天一样的场景:金黄的稻穗随风翻滚,亚热带的风吹熟了带着微酸的猕猴桃。
在发掘区西部,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处谷糠层,分布面积约80平方米,平均厚度为0.15米,通过显微镜观察,确定其为单纯的稻壳碎屑。除此之外,工作人员还发现了炭化的葡萄、猕猴桃、紫苏等植物种核。
“我们采集了两块样品,通过单位体积的谷糠密度并结合现代水稻加工的调查结果,初步推算出这80平方米谷糠层所代表的稻谷重量约为2.2万公斤(带壳)。”范宪军说。
此外,考古人员还在挖掘现场发现了大量陶器碎片,并复原了约300件陶罐、陶盘以及杯、鼎等器具。
据悉,自1998年起,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陆续进行了调查、测绘和系统的考古钻探。而鸡叫城遗址的此次发掘,为进一步解锁长江流域的史前文明提供了线索,也带来了更多更细致的问题。
F63建筑的用途是什么?木材的来源是哪里?打磨木材的工具是什么……来自全国多地的考古专家纷纷在现场提出疑问,并给出进一步发掘的方案。
“目前,我们可以从目前鸡叫城遗址的发掘成果中了解长江流域文明的发展进程。今后还需要做更多功课,将长江流域文明展示得更加清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新伟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讯(临报融媒记者范彩霞通讯员刘怀莉)为贯彻落实“一次办好”改革,让群众办事少跑腿、不跑腿,半程镇积极探索建立“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