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舞剧《骑兵》中的万丈豪情

四川日报 2021-10-15 06:48 大字

□王利桥 吴倩颖

舞剧《骑兵》是由内蒙古艺术剧院倾情打造的大型舞剧作品。该剧深情述说了一位蒙古族热血青年朝鲁在家乡遭受黑死病时,因受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无私帮助,深受感召而身披戎装,带着恋人珊丹赠予的爱马尕腊为保卫祖国,义无反顾地驰骋沙场、奋勇杀敌的故事。全剧以精湛的艺术呈现和真挚的情感表达,展现出骑兵精神的英勇无畏以及马背英烈的万丈豪情。

全剧由《男儿归》《草原殇》《从军别》《战马情》《英雄泪》《骑兵魂》六幕构成。剧情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将战马的忠情、女主角的深情以及骑兵战士们的热情、悲情、豪情等展现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

作品伊始,朝鲁因不堪忍受日本侵略者欺辱,奋起反抗而辍学回乡。不久后,草原被黑死病(鼠疫)病毒侵袭,人民受难,连珊丹也不幸感染,危在旦夕,整个草原尽显凄凉之景,哀伤之情。随后中国人民解放军赶赴草原,对受难的牧民们倾力相助,挽救了众多人民的生命。草原人民心怀感激并受其感召,激发了朝鲁等蒙古族青年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以及为人民而战的义勇之情。青年们换上戎装,告别家乡,忍痛离别父母、亲人以及心爱的恋人,展现出为了民族大义而牺牲小我的家国情怀。战场上,硝烟弥漫、炮火连天,骑兵与战马互相依靠,共同驰骋疆场、抵御外敌。然而,激烈的炮火却带走了与朝鲁朝夕相处的战马尕腊,并肩作战的战友们也一个一个悲壮地牺牲,朝鲁痛失爱马和战友,撕心裂肺的呐喊和痛哭,深刻地表达了战争的绝望与悲壮之情。最后,朝鲁带着战友和战马的忠魂回归故乡。

硝烟散尽的今天,骑兵精神和马背英烈的牺牲与贡献将印刻在历史的丰碑上,人民将永远铭记、永远缅怀,永远心存感激。

该剧作曲者杜鸣以蒙古族民歌《四岁的海骝马》为核心乐曲素材,运用原唱、哼唱、马头琴及交响乐演奏等多种方式,融合炮火的轰鸣声、疾驰的马蹄声、战马的嘶鸣声、紧张的心跳声等多种音效,生动地描摹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和场景,渲染了不同情境下人物的情愫、情思与情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增加了舞蹈表现的戏剧性张力,舞蹈形象由此得以更加丰满和灵动。舞蹈叙事的极致表达以及音乐的有力配合,带给观众双重的视听震撼。

剧中道具的运用也十分巧妙。如套马绳的使用,编导将蒙古族生活中这特有的文化场景搬上舞台。在保留原始淳朴民风的基础上,经过艺术化加工,使“套马”展现出人、马之间力量与速度的博弈。速度之快、力量之强、动作之险,加之音乐在过程中不断以转调的方式增强情绪张力,蒙古族套马汉子的力量感及其不羁、豪爽的英姿和性格得以酣畅淋漓地展现,带给观众一种全新的视觉冲击和振奋之感。

该剧自面世以来成绩斐然,离不开创作者与演员团队的真情投入。总导演、编剧何燕敏曾在采访中表示该剧的创作渊源主要是受其父亲的影响。其父为内蒙古第一代人民骑兵,年轻时曾驰骋沙场、横戈跃马,为新中国的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何导经常听父亲讲述过往战争的故事,骑兵的事迹和精神自她小的时候就已慢慢地浸润于心间、镌刻于脑海。在创作前期,何导曾花了近10年的时间大量走访在战争中幸存的老骑兵战士,了解更多骑兵的生活、历史和经历。历时3年,潜心创作、悉心打造,最终诞生了该作品。

通过观剧不难发现,由于该剧宏大的叙事、战争场景的还原以及骑兵奋战的写实等,在动作上对演员的体力、耐力和意志等都是极大的挑战和考验。然而,面对如此高难度和高强度的排练,新一批“95后”“00后”的年轻演员们仍然意志坚定、锲而不舍、迎难而上。据编导透露,参演该剧的诸多演员其祖辈都曾是骑兵部队的战士,他们深受祖辈民族气节和英勇战斗精神的感染和震撼。因此,在排练中他们不畏艰辛、全情投入、义无反顾,力求在舞蹈的历史语境中找寻前人的足迹和身影,与先辈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深情对话。

新闻推荐

全域低风险!哈尔滨“重启”

据新华社哈尔滨10月14日电(记者强勇)10月14日,哈尔滨市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指挥部发布第31号公告,截至14日15时,全市中高风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