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环路慢行系统升级改造使得骑行更舒适,未来市民可选择更多骑行线路三环路、四环路慢行系统将升级改造
昨日,二环真“骑”妙——二环路慢行系统公益骑行活动中,骑行者途经朝阳门桥。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昨日,骑行者经过雍和宫。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昨日,骑行者打出胜利手势。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昨日,完成全程骑行的参与者展示纪念奖牌。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更人性化的二环辅路骑行环境、更严格的机动车违停执法、更通达的自行车专用路……“十三五”期间,北京市区两级累计完成3218公里自行车道整治,核心区主干路自行车道整治实现全覆盖,连续成网的自行车步行系统初步建成。
在北京,骑车、步行正在变得更加舒适,汽车为自行车让路,尊重慢行日益成为社会共识。在北京市“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的交通发展理念中,“慢行”被置于首位,交通发展理念也从“以车为本”转变到了“以人为本”,慢行系统建设主要目标也正在“从无到有”转变为“从有到优”。
交通部门预计,到今年年底,北京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将达到74%左右,到2025年,北京市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将达到76.5%,2035年,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将达到80%。
尊重慢行正在成为社会共识
在昨天举行的二环真“骑”妙——二环路慢行系统公益骑行活动中,不少参与者感叹:原来在二环路骑行可以这么舒适、宜人。大家发现,道路比原先宽了不少,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交会的节点还有很多的保障措施,机非混行路段有明确的自行车优先标识,而且在一些大的路口还上新“自行车左转红绿灯”,骑行者可以直接左转骑行过马路,不再需要两次直行过马路走“直角弯”。
其实,大家发现的这些改变源于北京正在推动的慢行系统的改造升级工作。
2019年底,北京市提出“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的交通发展理念,从规划、建设、管理、执法等全方位体现“以车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变,让尊重慢行成为社会共识。
“绿色出行,对个人来说是一种既健康又环保的生活方式,对整个城市发展来说,既可以节约能源,减少污染,又能缓解拥堵,提升整体路网效率。”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副主任容军表示,对于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而言,绿色出行是治理交通拥堵的治本之策。
根据交通部门的工作安排,今年,北京将继续推进慢行系统的改造升级,主要为实施京藏辅路慢行廊道综合整治和二环路慢行系统优化提升工程、推进回龙观自行车专用路东拓、南展工程等。
利用科技手段约束违停车辆
一项对于慢行系统的调查显示,超过54%的北京市民认为,机动车干扰是影响骑行舒适度的最重要因素,其中,“违停”和“停车位设置不合理”的影响更为直观;还有一项相关部门的调研反映,秩序问题是影响骑行体验的重要问题,近7成的骑行者认为秩序问题是影响骑行的重要因素。
为了进一步保障路权,北京市正在陆续整改存在问题的停车位,并持续加强慢行系统秩序管理,加大机动车路侧违停的查处力度。
去年7月23日,市交通委与市交管局联合印发《北京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设施改善技术指南》,从精细化设计角度,突出步行和自行车路权,并依据《保障慢行优先规范道路停车位设置条件》整改影响自行车道的停车位,还路权于自行车。把非机动车道最低有效通行宽度由2米提升至2.5米。
近年来,市交通委对电子收费车位进行了逐步巡查、整改,影响慢行的车位列入各区整改清单,将通行空间还给自行车道。未来,新增道路电子收费车位也将事先进行审查,只有满足非机动车道宽度才可设置。
与此同时,一些科技手段和处罚措施也在逐步落地。近期印发的《2021年北京市城市慢行系统品质提升行动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要推进全市道路停车改革全覆盖,加快路侧停车视频设备的交通管理非现场执法赋能,加大机动车路侧违停、非机动车违章等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探索打造跨环线的自行车专用路
除了对现在已有的公路进行改造提升,未来,市民也将有更多的骑行线路可以选择,根据相关部门的工作安排,逐步研究、设计、开通跨环线的自行车道已经列入了计划之内。
近两年,在为骑行提速的同时,三网融合、林荫计划也已经提上了政府部门的工作日程。通过统一规划,将北京全市自行车道、步道与自然景观充分融合。在一些点位,通过“三网融合”的方式,就能实现自行车跨环线的通行需求。
三网融合,即巡河路、园林绿道与城市道路的有机衔接,通过节点工程改造、标志指引优化等方式在有条件滨水河道和绿道引入慢行系统。盘活城市滨水空间,在满足休闲健身需求的同时,兼顾通勤需求。
在昨天的骑行活动中,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副所长杨新苗也完成了全程的骑行。杨新苗参与了北京慢行系统的改造升级工作,他建议,除了完成围绕环线的慢行系统治理外,还可以探索跨环线的自行车道路,在北京建设步行与骑行相结合的绿色廊道新体系——“城市风轮”。
杨新苗介绍,城市风轮由贯穿三环主路、连接二环与四环的12条绿色廊道构成。绿色廊道与环路构图类似北京风车,命名为城市风轮。城市风轮体系利用10条穿过三环的河流(如通惠河、小月河、坝河、亮马河等)、铁路的可用空间(京张高铁西直门——清河的地面段)等,通过完善步行道铺装,安装自行车和人行交通设施,打通关键节点,从“推车过天桥”升级为“骑车走捷径”,实现连续绿色出行。
“这些放射线构成的自行车路,会为城市带来更多的跳跃,让市民骑车出行更便捷。“杨新苗说。
多项保障绿色出行的规划、指南即将出台
慢行系统品质提升行动需要交通、交管、规划、水务、园林、城管以及各个区和所有交通参与者共同努力,通力协作,才能将北京建设成步行和自行车友好城市,使慢行交通逐步成为市民健康生活的一部分。
“十三五”期间,北京市区两级累计完成3218公里自行车道整治,核心区主干路自行车道整治实现全覆盖,连续成网的自行车步行系统初步建成。而除了道路通行条件的提升,相关配套制度也正在逐步完善。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北京市逐年编制《北京市城市慢行交通品质提升工作方案》,年初提出工作任务,年底开展评价考核,形成工作闭环,从源头保障慢行优先落到实处。去年的方案中明确了“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的发展理念,这也是北京首次将“慢行”放在交通发展理念首位,慢行系统建设主要目标也正在“从无到有”转变为“从有到优”。同时,修订、制定了《北京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设施改善技术指南》《关于规范道路停车位规划施划工作流程的通知》等一系列制度、方案,指导慢行系统建设。
目前,市规自委负责的《北京市慢行系统规划(2020年-2035年)》、市交通委负责的《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慢行系统品质提升规划》、市水务局负责的《北京市城市河湖滨水慢行系统规划》、市交管局负责的《城市道路非机动车道交通组织设计指南》等文件草案均已完成,正在按程序报批,将为北京市的慢行系统建设提供更完善的制度保障。
■对话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副主任容军:
年底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预计达74%
日前,记者专访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副主任容军。他表示,2020年北京市绿色出行满意度超过85%,骑行开始成为一种新的时尚。今年,交通部门将继续实施城市慢行系统品质提升行动,自行车专用路东拓、南展工程预计明年可以完工。
自行车专用路骑行量超400万人次
新京报:从数据上看,北京的绿色出行情况怎样?近几年有哪些进步?
容军:近年来,北京市绿色出行比例逐年提高,“十三五”末,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73.1%,比“十二五”末提高了2.4个百分点。
今年,北京市将有多条轨道交通线、站开通试运营,地面公交将不断优化线网服务水平,开展多元化通勤、通学等定制公交服务,吸引更多市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我们也力争给大家提供更加景美路畅的慢行出行环境,鼓励和支持更多的市民采用“步行+自行车骑行”的出行方式,使市民绿色出行意愿不断上升。
新京报:在推动北京市的绿色出行发展过程中,市交通委做了哪些工作和努力?
容军:近些年,北京市交通委员会一直秉承“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的交通发展理念,大力推动交通出行从“人让车”,向“车让人”转变。
“十三五”时期,北京市区两级累计完成1333条道路、3218公里自行车道整治,通过缩窄机动车道,取消路侧不符合标准的停车位,为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留出更多空间;建设回龙观至上地自行车专用路,开通运行至今,骑行量超过400万人次,培养了一批骑行通勤的“铁粉”;联合生态环境、水务、园林等部门实施滨水绿道与城市道路慢行系统功能融合,开展“绿色出行守护行动”,打造王府井、CBD、石景山等一批慢行示范街区,昌平区在今年建设了42公里骑行绿道,全面打造景美路畅的慢行出行环境;发布国内首个绿色出行一体化服务平台(MaaS),推出绿色出行碳普惠激励措施,吸引更多的市民绿色出行。
调查显示,在人口规模相当的国际城市中,北京市的慢行交通设施里程排名前列,自行车道里程总规模第一,独立自行车道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78公里,万人自行车道里程3.17公里,居于世界前列。
2020年北京市绿色出行满意度超过85%,骑行开始成为一种新的时尚。
自行车专用路东拓、南展预计明年完工
新京报:下一步还有哪些方便市民骑车出行的规划和举措?
容军:目前,市规自委负责的《北京市慢行系统规划(2020年-2035年)》、市交通委负责的《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慢行系统品质提升规划》、市水务局负责的《北京市城市河湖滨水慢行系统规划》、市交管局负责的《城市道路非机动车道交通组织设计指南》等文件草案均已完成,正在按程序报批,为北京市的慢行系统建设提供更完善的制度保障。
同时,继续实施城市慢行系统品质提升行动。自行车专用路东拓、南展工程也在稳步推进中,预计明年可以完工。针对共享单车行业,持续开展慢行交通秩序管理;扩大“电子围栏”试点范围,计划今年在中心城区新增51个重点轨道车站,纳入“电子围栏”试点,进一步引导骑行人“停车入位”、规范车辆停放秩序;持续开展高位视频停车设备赋能工作,截至9月初,全市共有1620套高位停车设备赋能非现场执法,震慑了机动车违法行为;加强慢行系统秩序管理,开展机动车礼让斑马线文明出行活动,营造绿色出行氛围。
预计到年底,北京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将达到74%左右,在远期,我们预计,到2025年,北京市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将达到76.5%,2035年,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将达到80%。
北京市交管局副局长杨毅:
京藏高速辅路慢行系统将升级改造
二环路自行车道“悄悄”变宽后,三环、四环慢行系统也将升级改造。昨日,记者专访北京市交管局副局长杨毅,其表示,二环路慢行系统的升级改造是“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交通发展理念的一次创新尝试。下一步将逐步对三环路、四环路以及京藏高速辅路等联络线进行慢行系统环境提升改造。
最大限度保障慢行通行空间
新京报:二环路慢行系统的改造有哪些创新?
杨毅:在二环路慢行系统改造升级过程中,我们一方面是转变思路,优化机非通行资源配比,最大限度保障慢行通行空间。机动车道宽度最低压缩至2.8米,大型车辆通行车道最低压缩至3米,非机动车道宽度平均拓宽0.5米,普遍达到3米以上,极大改善了非机动车通行条件,同时基本杜绝了高峰时段非机动车借道机动车道行驶现象,有力规范了通行秩序,降低了事故风险。
另一方面全面调研踏勘二环沿线路口交通组织,完善路口交通组织优化,最大限度提高慢行通行效率。月坛北桥等6处路口采取非机动车一次左转交通组织设计,施划非机动车左转引导线及地面标识,增设专用信号灯和LED提示板,提升非机动车左转通行效率;官园桥、雍和宫桥2处路口,设置行人二次过街安全岛和信号灯,并在雍和宫桥路口试点应用智能斑马线,并进一步优化信号配时,规范人车通行秩序。改造后,上述路口左转非机动车平均等候时间减少30余秒,每个周期行人过街时间增加约40秒。
同时强化配套交通设施建设,最大限度保障慢行交通安全。在二环辅路全线机非分道标线设置1万余个高亮度反光道钉,在30处主路进出口增设柔性隔离柱、施划减速标线及自发光警告标志,提示车辆自觉分道行驶,保障非机动车通行安全。在28处桥区匝道机非交织点位施划黄网格线,在5处机非混行路段,创新设计应用自行车优先标志、标识,配合使用非机动车彩色铺装和分车道地面标识,明确非机动车优先通行权。
并且还打通交通运行节点断点,最大限度满足绿色出行需求。会同市交通委、公交集团等单位,全面排查二环辅路沿线公交站点,分类采取交通导改、设施完善、站点改造等措施,兼顾多种绿色交通顺畅通行。将复兴门桥南等4处公交站点路段外侧一条机动车道调整用于拓宽非机动车道,留足公交进出站期间非机动车通行空间。对采取公交港湾设计的18处公交站点,逐一施划公交港湾专用标线,明确公交车辆停靠位置,对儿童医院等2处不符合设置规范的公交站点实施工程改造或迁移,减少进出站对非机动车通行造成的影响。
明确慢行系统优化改造标准规范
新京报:二环路慢行系统改造完成后,不少市民对北京的骑行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期待,那么我们的下一个“小目标”是什么?
杨毅:此次二环辅路慢行系统改造,既是践行“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交通发展理念的一次创新尝试,又为后续慢行系统优化提升提供了可借鉴的典型样本。
结合此次二环辅路慢行系统改造,交管部门还同步编制了《北京城市道路非机动车道交通组织设计指南》,明确慢行系统优化改造标准规范,提供了标准化解决方案。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坚持慢行优先理念,深化道路系统设计,以高品质的慢行系统建设引领服务人民群众绿色出行。积极配合市交通委以及属地政府,结合道路大修、城市更新等工程,参照二环路改造模式,逐步对三环路、四环路以及京藏高速辅路等联络线进行慢行系统环境提升改造,真正形成“慢行优先、绿色优先、公交优先”的绿色出行体系。
新京报记者裴剑飞
新闻推荐
新华社太原10月10日电10月6日,受强降雨影响,山西省祁县境内昌源河水位上涨,洪水冲毁路基,导致南同蒲铁路昌源河大桥铁路...